古代,对于年龄及其对应的社会属性,都有大致的说法。
男女之别,从称谓上,也能看出个大概。
在懵懂阶段,男女称谓并无区别。
比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对于婴儿,称为黄口;二三岁,称为孩提;七八岁,称为始龇。而对于童年,称为总角。
大概从“受授不亲”的年龄,男女称谓就开始有区别了。有意思的是,从称谓既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女子比男子成熟更早。同时也可以看出评价中年之后的男人重在阅历,而评价女子则始终重在姿色。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认为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为之年,亦称“强仕”。《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天命之年也称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意谓到了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亦称为“耳顺之年”。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而对女子的称谓,褒贬跃然字面。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杜牧《赠别》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豆蔻在二月正是含苞待放的时节。
及笄之年: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女子到了15岁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即“加笄”。举行加笄礼,表示成年---这比男子在20岁束发戴冠,整整提前了5年。
碧玉年华:女子16岁。又可称为瓜字初分,风信之年,二八年纪,破瓜之年(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瓜字可以拆成两个八字)。
华信年华:女子24岁。花信,开花时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之时。
罗敷有夫:女子已经名花有主。罗敷是古代著名美女,出自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风韵犹存:指人到中年但风韵不逊于年轻之时的女子。
半老徐娘:指尚有风韵但大不如年轻时期的中老年妇女。
人老珠黄:年老色衰的女性。
我感觉用古人对女子的评价,看待营销人职业生命周期,挺有点意思。
在初入行之时,企业也好,上司也好,会因为这时正处于“含苞待放”阶段,要求会宽容得多,态度有似于对女子的年轻就是美---不会因为不够漂亮就不存在豆蔻年华,况且还有所谓的“女大十八变”呢?
不同营销人之间的区别是有无“开花时期”。有花无信,长期含苞,总不开花,其情形则有似于年轻并不貌美。
“半老徐娘”也好,“风韵犹存”也好,离“人老珠黄”都不会太远,要想有个依托,求得安全退休,终归得是“罗敷有夫”---能够在一个企业稳定下来。
研究资料表明,营销人的职业生涯前后落差是所有职业中最大的,而且最容易“人老珠黄”。
如果营销人只能吃青春饭,势必面临“老”无所为。过去的环境,使得中国的营销人拥有从跨国公司到国内企业,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高职位到咨询顾问的操作空间,这无形中延长了职业生命周期,或者掩盖了职业风险,但未来这样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
很多职业是越老越俏,恐怕营销这个职业不是。
如果“罗敷”无“夫”,人老珠黄之后,曾经的“罗敷”怎么办呢?出路不止一条,但须未雨绸缪。
后记:
写这个东西,起因于一个关于古代对女子年龄表述的小资料。其中豆蔻年华、罗敷有夫、人老珠黄让我突然想到营销这个职业。由此我想到大家对于年龄的惯常认识,好像从年轻一直到60岁,都是逐步“升值”的。
对于营销职业,我向来是既充满敬意,又充满疑虑。我个人从事营销至今将近20年,但从来没有打算过终老于这个职业---我曾经主持过一个“营销副总是如何炼成的?”专题,认为这个职务不是人干的---是神干的,认为在这个职务上最终会被适应不了的最后一个变化干掉,而且没有人能够幸免。
身在其中的人,是否都能认识到这个职业的残酷性?我看未必。
泥瓦匠,住草房,卖席子的睡光床,别忘了用营销眼光看营销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