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林传记》
原创:程一笑
校勘:程敬雅、程己鉴、程征
序曰:
重黎后裔伯休孙,乌氏古城安定东;辗转秦晋居菰城,专事釀造冠乌巾。
佳釀闻名置乌程,醇美酿技振吴兴;越改乌山曰德清,再献佳酿国昌隆。
一、程林其人-重黎后裔伯休孙
善酿佳酒的程林(公元前287-204年),生活在周末秦汉时期,距今已近2300年了。在那个年代,与程林同样闻名的还有程邈和程郑。程姓宗祠通用联“首创隶书苦十载;善釀美酒传千秋。”典故所指就是秦代首创隶书的程邈和善酿美酒的程林。
关于程氏血脉,可谓源远流长,可以直接追溯到炎黄。程字从禾,与神农密切相关。如从公孙氏轩辕黄帝谈起,更是支脉明晰,系派清楚;少典符宝生帝于轩辕之寿土丘 ,因名轩辕;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曰黄帝。 妻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机,生颛顼,有圣德,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娶邹屠氏,子:骆明、苍舒、贵鼓、木寿、寅戈、大临、庞降、庭坚、仲容(仲容→衍傳黃帝第69代秦朝始皇、第107代宋朝趙匡胤)、叔达; 又配滕隍氏,生子称、孺帝; 称公亦作伯称, 生子卷章;卷章字老童,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 生子:重、黎、吴回。颛顼时,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高辛氏帝喾[ku],十五而佐颛顼,三十得颛顼帝位;帝喾时,共工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不尽,帝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兼居火正,亦称祝融(吳回→衍傳第137代明朝朱元璋)。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ji],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qi],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尧;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即次子放勋。尧帝复用重黎之后即和仲、和叔,仍为火正,世序天地;至皇帝第65代符公、筐[kuang]公(筐公字匡正,为罗氏得姓始祖);公元前1115年,符公弃纣[zhou],向周王献“三异之瑞”,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 穗之禾”,周成王因他进宝有功,封为伯爵,赐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为封地,后又徙[xi]封古程地(今河南洛阳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重建程国。伯符子孙遂以国为氏,称程姓,并尊程伯符为程氏的得姓始祖。《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又载,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重黎裔孙程伯休父(亦作休甫),入朝为大司马,迁居西京(今陕西咸阳城东);又因克平徐方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宁夏固原),始望安定,为安定祖。休父娶安定胡开国之女,生二子:仲庚、仲辛。仲庚为休父之长子,任大司马,其子孙以官名为氏,称司马氏,为司马氏始祖;休父之次子仲辛,袭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大原,仍称程氏。其子孙发展到安定县东乌水河畔,府邸谓之乌氏。(公元前660年)诸戎攻周,都城东迁,程氏家族亦分迁各国;伯休九世孙程婴到了晋国,与晋国大夫赵朔成为生死之交。“婴存赵孤”传为千古佳话。程婴的孙子程本,学识渊博,善于持论,聚徒著书,名闻诸侯。孔子赴都,途遇程本,乃倾盖而语终日,并誉程本为“天下贤士”。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年)程氏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安定一带,并成为当时的巨富豪族。
综上所述,程林之祖,世出名门贵胄。
二、程林之府-乌氏古城安定东
欲问程林府于何处?安定县东三十三里,有乌水,乌水出西,北入河,两岸土地肥沃,民众富庶,原属商领,周自袭之;休父得封安定(商称大原),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其子孙移居乌水河畔曰乌氏,古城曰抚夷,是为程林先祖之府邸也。
为什么周大司马的封地会在大原,而且取名安定呢?正确的解释是:这里是边境地区,唯大司马镇守方能安定。虽然程氏曾旺于此地并发展到边沿的乌水河畔,但是,自伯休父之后,边境战争频繁。周桓王四年,戎袭周使凡伯;六年,郑抗北戎;周桓王十四年,北戎攻齐;周惠王七年,戎攻曹;十七年,申生攻山皋氏之戎,虢[guo]公攻犬戎;周襄[xiang]王三年,诸戎攻周;乌氏古城被戎占领,程氏家族分迁各国,其中程婴及其族人迁到了晋国。
那么,乌氏的命运如何呢?《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说:“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即今固原城)东30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公元前337-311年)取之,置乌氏县也。”县衙置设在今固原市以南(泾源县城北胭脂川一带)。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力事发展生产,大兴农牧业。乌氏地有一人名叫倮[luo],以牧业发家,峻马千匹,牛羊万计,富甲天下。秦始皇大为赞赏,特封倮为王,赐姓为乌。这个乌倮也就成了乌氏得姓始祖。《乌氏家谱·源流》亦云:“《宋书·外夷传》所载,南朝宋时,安定国,其王姓乌氏。”《又货殖传》:“乌氏倮畜牧,畜至用谷量牛马,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历史进入东汉王朝,为区别乌氏县和乌氏姓,改乌氏县名为“乌支”。后汉曰乌枝;晋仍曰乌氏;北魏末年,废而又立,徙置,今甘肃泾川县北有乌氏城。西魏,终废。
所以,程林的籍贯为乌氏,即安定乌氏。
三、程林之迁-辗转秦晋居菰城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程婴的孙子程本一支则迁居齐鲁。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占楚都郢,楚顷襄王将都城东迁陈城(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原居鲁国的程氏家族便成为楚国人,程本五世孙程述当了楚叶公家宰。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又迁都寿春城;《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今安徽寿县);寿春也称为郢都。程述的孙子程林与父亲珮公及族人也随之东迁,“郢州之富水”就出自珮公之手。公元前230年,程林经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市)移居稽鄣之菰城(即今浙江湖州长兴县南,平政桥即程氏桥),以酿酒为生。《三吴土地记》:程氏桥即林所居。后该平政桥。《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二》:程林故居,在平政桥。
由此可知,程林祖上,原籍广平洛阳,春秋时期居安定大原咸阳乌氏,春秋战国年间,因戎进犯,辗转晋赵齐鲁,后至江东吴越楚之菰城。
话说菰城,位于今浙江省北部,也就是现今的湖州。下菰城东南临东苕溪,北依金盖山,是战国时楚国菰城县和秦置乌程县的县治,《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载:菰城“介于稽、鄣二郡之间”;下菰城因“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古为“百越”境地。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湖州地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地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灭越,地属楚围。这里南环太湖,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诗云:“菰米迎冬熟,萍醅破杜香”。所谓“菰”,乃植物,即茭白,禾本科,菰属;一种多年水生高秆的禾草类植物,茎中因寄生菌的作用而形成笋状结构,称茭白笋,可供食用,如:菰稗(茭白和稗子)、菰首(即茭白)、菰苇(指茭白和苇)。史学载: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当今考古学发现,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的良渚文化,其遗址就分布于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大量使用耒耜。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稻谷、谷壳、稻杆、稻叶、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1987年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说明华东南地区农耕较为发达,有大量的余粮屯积,民众富裕。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汉书·地理志》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大的部族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其中,于越,一作於越。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公元前333年)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黄歇是战国未年楚国的一个贵族。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开始征服六国的战争。楚王十分害怕,派黄歇出使秦国。他机智善辩,说服秦国把兵力引向北方的韩、魏两国,尤其是他帮助被扣押在秦国作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出秦国,为楚国立了大功。公元前262年太子完登上楚王(即楚考烈王)宝座,黄歇被任命为令尹(楚相),并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他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成为战国未年有名的四公子。但是,淮北地区和齐国领土邻近,容易受到齐国的威胁。公元前248年,黄歇就在江东建立他的领地统治,设置了菰城县,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青楼连延十里,城内又有小城……重城屹然,略不聩毁,则知当时工役之兴不苟矣!”。古城在今湖州市城南二十五里的郊云巢乡窑头村。
四、程林其事-专事釀造冠乌巾
程林及其族人移居菰城后,见此土地肥沃,粮产充裕,民众喜饮;于是将程氏酿酒秘方与当地稻谷、苕芍等杂粮酿造技术相结合,酿出绝世美酒,誉满秦楚。凌迪知《万姓统谱》云:程林乌巾,秦时人,以时性酿美酒得名。《程氏家谱》所载宗祠通用联“首创隶书苦十载;善釀美酒传千秋。”典指即是秦时的程邈和程林两兄弟。
公元前226年,楚王遣使说服程林反秦,未允;只道“宁为乌巾平民,但图平安度日”。不日,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共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今江苏苏州)。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菰城、山阴等县。
话说“乌巾”,【zdic.net 漢 典 網】词语解释:“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程林籍贯乌氏人,略守传统习俗,头冠乌巾乃属一种念祖情结。程林佳酿的闻名,程林酿事的成功,使得程林的乌巾也成为一种时尚。南朝·宋·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 张乌巾 。” 唐·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南史》:“ 刘巖隐逸不仕,常著緇衣小乌巾”。 宋·张孝祥 《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清·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草堂图裡乌巾岸,好指点银筝红板。” 显然,这“乌巾岸”就是程林所居的若下两岸。
五、程林其功-佳釀闻名置乌程
秦军克楚,尽享江东财富,“程林佳酿”被专人特贡京都,作为战利品献给秦始皇。始皇品尝美酒,顿然振奋,神清气爽,斗志昂扬,酒毕阳举,日唤三女,大悦寻根;报称酒自程林,乃乌氏人,商而不仕,自号乌巾程氏,居菰城县程氏桥,所酿美酒,世称乌程酒,又名箬下酒,或曰箬下春。始皇悉知佳酿出自乌氏县人程林之手,欣然将原楚国菰城县改名为乌程县,一则表明楚城已为秦地,二来与里语近音,三示赞赏程林佳酿。可见史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其得名源于此也。《郡国志》云:“古乌程氏居此,能醖酒,故以名县。”《吴兴杂録》:秦时乌巾程林以酿美酒,县因得名。以程林的籍贯和姓氏作县名,这在秦朝是绝无仅有的,可见“程林佳酿”之功劳巨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渡浙江、游会稽,途经乌程,留舍都亭,特允程林敬酒,见得程林,身高八尺,眉清目秀,腰圆肩宽,头冠乌巾,身着简朴,谦躬有余,斯文达理,已是十分喜欢;又闻系出贵族,祖籍乌氏,学而不仕,专心酿造,慷慨解囊,从不入账,更加欣赏。始皇畅饮美酒,当面夸奖:“程林佳酿,玉液琼浆”。于是始皇令程林专酿圣酒,贡予朝庭。大臣颂酒词曰:皇恩浩荡兮,疆域无限;乌程酒美兮,馨弥华宴。此后,程林专事釀造,酒艺更精,酒品更纯,圣酒极佳,朝庭赞誉,名声大噪,门庭若市;朝野内外,深受敬重。《赐酒诗》云:和气盈金杯,恩光湛玉觞。应知北山羽,犹怯上林霜。醇味回秋色,清都近醉乡。山茅沾雨露,誓极寸心长。始皇还动员关中及中原程氏增迁江东;又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立〕于越东山上”;《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
六、程林其业-醇美酿技振吴兴
程氏家谱皆载重和黎是程氏的远祖。《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直至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昊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其中司天者,主祭祀,时为重权;祭祀所用之酒皆极品;再说,当时对粮食酿酒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酿酒之方皆收归朝庭密藏。伯符将嘉禾种植之法献给周成王,而酿造之法则密而未宣;虽然伯休为周大司马,程樱徙晋存赵,程本移鲁,程述伺楚,而到程林却不仕,专酿造之业,也许是担心酿酒秘方将失传,也可能是江南粮产盈仓带来的谋生之举。
程氏善釀,由溯洄可知,重以司天,主祭祀,用酒必佳。然酿酒必用粮,故酿造之术尽收朝庭,密而不宣。伯符献三瑞,时逢战乱,其酿酒秘方自然匿之。程林善釀,故乃真传。相传林之酿造,良米淘净,水中泡透,指捏无核,火炙上笼,熟透去笼,摊开稍凉,匀撒曲粉,混入密散,压紧入钵,酵毕降温,去糟装缸,密封窖藏。造酒之水,清澈质纯,甘甜浸心。所酿之酒,馨香扑鼻,味正可口,下喉成线,入胃暖身,头无昏晕,过量酒醉,千日方醒,故有“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之传说。程林佳酿虽秘方匿藏,然其基本技术却载于族谱,播传宗亲,造酒作坊多处可见,乌程县也成了著名的酒乡。《舆地志》:长兴箬溪,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盛于云阳。俗称箬下酒。韦昭吴録云:乌程若下酒有名。张恊《七命》云:酒则荆南乌程,则此酒也。《吴兴摘録》顾野王山谦之《吴兴记》云:上若、下若村并出美酒。由此可见,乌程酒、乌程若下酒均出自程林之佳酿也。
“程林佳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湖州地区的繁荣。乌程成了江东闹市,交汇中心。项燕之孙项羽与叔叔项梁当时就避居于此,诗曰“失笑如何了此生,须教日日醉乌程。”喝了“程林佳酿”,雄心勃发、豪情万丈,立下复楚国、报亲仇的大志。避仇期间,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菰城,项羽就是在菰城东北8公里的地方偷看秦皇的车舆,观其威仪,脱口而出:大丈夫就该如此,“彼,可取而代之”,项梁急忙掩住他的嘴说:不可酒后胡言。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掩浦”。唐宋以来的方志都记录有这个湖城东北十六里、太湖边上的历史地名。秦始皇死后,他们便选中苕霅交汇处的江渚汇东北筑城以屯军,地点即在(乌程中心)今日太和坊、子城巷(公园路)、爱山街、府西街为四界的区域内,这里地势较高,高出城外三四米,俗称“高墩头”,史称“项王城”,城四周开城濠,城濠引霅溪支流之水以护城,中门正对江渚汇水,府东门对城隍桥,府西门在府西街。公元前209年,宦氏赵高专政,东巡狩至于会稽北,又至于辽东乃复;大杀王族及群臣,复广阿房,遍征天下材士,以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三百里不得食其谷。项梁使羽杀会稽太守殷通,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大将,收罗属县精兵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今湖州)起兵,自立西楚霸王,渡江西击暴秦,西楚霸王一世英名由此展开,也留下湖城的最初轮廓。
兵法云:“三军作战,粮草为本”。赵高掳粮霸仓,加上项羽在乌程起兵也需要大量粮食,这对专事釀造的酒商来说,算不得好事;虽然程氏族人也非常不满秦赵暴政,不少程氏子弟加入“乌程兵”之中,甚至包括程林的儿子和孙子,但对年逾古稀的程林来说,也不得不另择居所。
七、程林其迁-越改乌山再德清
项羽在湖州起兵反秦,年迈的程林只好携其孺幼,迁到了越山。越山有前后两峰,曰殿子,曰省山,山间有瀑布泉。程林用山中泉水酿酒,其味更加甜爽。正所谓“酒因泉生辉,泉以酒益贵”。正是泉乃酿酒之魂,无泉无以成酒,无好泉则无好酒。后来,这座越山也因乌巾程林的到来和程林佳酿的闻名而改称乌山了。欲问乌山何在?徳清县东四里是也,即现今的徳清山。《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二》:“徳清山,在徳清县东四里,本名乌山。秦时善酿酒者乌巾居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前后两峯曰殿子,曰省山。相连者,曰越山。”可见,程林佳酿也传播到西湖边岸。
话说“乌氏、乌巾、乌山”,历史文献凡提及这三个词时,皆与程林相连。虽然有的文章明确说“乌氏程氏”是两个姓氏,“乌巾或乌金与程林”是两个人;虽说后来的戎倮得姓乌氏比照秦人也封为王并得原安定为封国;但是,事实上乌氏倮事畜牧,有封国在安定,并没有跟程林一起来到菰城;《乌氏家谱》中也没有乌巾或乌金这个人;试想如果真有其人且与程林齐名,能不载于其家谱吗?所以《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二》中的“秦时善酿酒者乌巾”就是程林。其实,《郡国志》云:“古乌程氏居此,能醖酒,故以名县。”当以为信史;其中“古乌”省去“氏”,皆因乌氏乃程氏之俯邸,又有抚夷为城,并非行政区名,所以称“古乌程氏”;乌程,是程姓前标氏,因为氏是贵族的标识;程林祖籍安定郡乌氏县,自称乌程氏意在表明是大司马程伯休父的后裔;同时,在姓前标氏,也是符合春秋战国时的姓氏名字制度和习俗的;而后曰“秦时善酿者”时说“乌氏程氏”,则因秦设置了“乌氏县”,有了乌氏县,程林则不能以乌氏俯邸作籍贯了,故曰“乌氏程氏”。越山改成乌山也完全是因为程林的籍贯乌氏和头上的乌巾再加上闻名于世的乌程酒了。
楚汉争霸之后,随着国家的动乱,民族的整合,程氏先民的移徙,程林佳酿传遍了长江两岸,尤其是农业生产发达地区,更是美酒飘香。浙江绍兴有乌程村,湘赣边界有乌程乡。苏轼《书简答程天侔》“惠酒绝佳,旧在惠州,以梅酝为冠。”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云:其间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常年献之,世称酃渌酒。刘香云:“程乡有千日酒,饮之至家而醉;昔尝置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同醽醁酒献焉。”古代桂阳郡郴县程乡溪出产的酒就叫“程酒”。《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 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也。” 被称为十大名酒之一的“董酒”就出自程氏兄弟酿酒作坊的“董公寺窖酒”。
程氏族人之中,也不乏真传,国家级调酒师程国熙,原汝阳杜康酒厂生产技术厂长,总工程师,国家级白酒专家,其研制的汝阳杜康酒荣获省优、部优、国优。
八、程林其后-再献佳酿国昌隆
从程林公元前240年迁移江南酿酒算起,已整整过去2248年了。躺过历史长河,揭开新年日历,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炎黄子孙承传五千年的文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阔步在前景光明的康庄大道上与时俱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盛世修谱”挖掘出程氏宝藏,“程林佳酿”重现当今将使国运隆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有了五千年的酒文化。婚丧嫁娶、佳节喜庆、朋友小聚、拜访亲友,都要以酒为敬,以酒为贺。当今,酒在溶入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的同时,酒文化也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更加注重营养和科学,更加讲究品位和个性。在盲目消费被理性消费所取代的今天,白酒业也从普通市民到社会高层,从小型城市到大中城市,从丰富餐桌到粹品馈赠,具有着更深远和难以割舍的民族意义和文化意义。面对众多的白酒品牌充斥的酒类市场,消费者在选购时变得不再盲目,许多人留意产品本身所能为他们的实际需要的同时,逐渐开始注意品牌的精神需要。今天,在人间天堂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程林佳酿”的故乡,程氏后人凭据祖传酿技,正式组建浙江省和王程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酿酒技术与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白酒中树立牢固的“健康”意识,制成的酒,色泽透明,窖存微黄,香气怡人,清纯可口,醇和厚重,甘甜浸心,回味无穷,不仅具备传统米酒的风格,而且超脱了传统纯粮白酒的功效;保留高档白酒的优良品质,同样是优质白酒,它却具有独特的“千杯不醉”“饮无头疼”的特点,减少了酒精对人体的伤害,非常适合在热闹、欢庆、团圆的场合中开怀畅饮,不仅不伤身体,反而能够有益于身体健康;是真正的健康白酒。浙江省程林佳酿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品牌经营的同时,拥有一个实际而个性的销售主张,所研制、开发、生产的健康白酒,是多位著名酿酒专家经过多年研制辛勤酿造的智慧结晶,目前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属于国内独创,其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
“程林佳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家拥有的“程林佳酿”品牌,符合未来白酒消费市场需求,也符合未来白酒发展方向,填补了浙江省没有著名白酒的市场空白。我们相信,“程林佳酿”重献于国人,秦时的程林也一定会感到十分欣慰。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18 10:04 , Processed in 0.0353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