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医院市场给内地带来的影响
在97年回归之前,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在医疗卫生方面完全沿袭英国的医疗保健福利制度运作。97年回归之后,在贯彻中央“一国两制”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香港的医疗保健体制和措施也在逐渐体现社会主义总体治理下的另一面。就医疗市场而言,香港政治经济体制多元化的现实已经促成了香港医疗保健市场多元化的形成,满足了香港居民多类型、多层次的医疗保健的需求。
同时,香港基本法允许任何形式的医疗合作与竞争并存于保险公司、医疗服务单位、企业、各类管理平台及中介公司之间。香港政府最近也在进行医疗 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以改善多年来因医疗保健方面实施高福利待遇而导致政府的负担过重。从这一方面来讲,香港与内地有相似之处,但香港政府可以利用其政策的灵活度和“开放”度为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打开大门,形成了较宽松的医疗投资环境和各项配套服务,在这一政策导向下,特区政府可以以较快速度减轻财政负担,而且市场也形成了竞争的活力。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地区管理模式,香港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许多先进制度,观念和实施方法为内地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启示和参照。
内地医疗服务市场的转变
始于90年初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冲击了一直处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年均数百亿费用“保障”下的城镇各级大小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机构配套改革的滞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并未象预期般有效地推进。来自“新世纪中国健康目标和卫生政策实践论坛”的信息,“生病住院”首次超过“下岗失业”和“物价上涨”,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最担心的问题”中的首选。
几十年来被视作公益事业的医疗机构,今后有相当一部分在体制上将有营利观念。在新旧体制的交接之中,一个更大的医疗市场轮廓已凸现出来。公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为医疗服务市场中的营利性机构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我们注意到,2002年10月,某医疗集团得到了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1500万美元的贷款,这是IFC第一次投资于中国医疗行业。在福州,当地卫生局把下属的儿童医院等4家医院推出向社会招商。一天之内,已有美国百利康(国际)集团亚洲部、香港爱尔康医疗投资有限公司等16家中外投资商前来与这4家医院洽谈招商项目。
医疗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与投资多元化的发展是互动促进的:温州市是最先采纳医院医疗体制转变的城市,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医院是民营企业,全民所有制和民营所有制医院并存的状况非常明显。体制的改革导致了运营机制的改革,于是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财务管理机制等等纷纷为之改变。最后,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医院管理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200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8部门《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医改的具体思路。权威媒体新华社评论:“随着这些配套文件的颁布,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内地政府的态度是支持鼓励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允许营利性机构的存在。内地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在各个环节建立起适度竞争的机制,发挥各个医疗机构本身主动利用政策和市场,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改革的带动下,医疗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因为医院很清楚的认识到掌握了人才就是掌握了技术,就是掌握了胜人一筹的优势,为更有效地管好人,用好人,与之相应的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运作上调整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医疗服务上以一切客人(病人)为中心;医院发展上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队伍为中心等等配套措施,其目的就是逐渐确立新的管理运行体制,以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形势发展。
阻碍医疗改革的各种矛盾在很多方面跟其他行业的国企改革有相似之处。单一 型经济体制造成的后果就是缺乏竞争和活力。资源配置上的短缺与过剩并存,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配套的社会体制改革外,关键是要做到实质的政企分开、产权的多元化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相比之下,营利性医院已经在管理层面发挥其管理优势。尽管,目前营利性医院的生存空间不大,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还不是很优越,但只要医疗体制改革趋势不变,由营利性医院带动的医疗保健市场竞争指日可待。
投资多元化的发展对医疗保险的促进
香港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属于商业性医疗保险型,其公务员由政府承担其医疗保险费;企 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工由机构出资购买医疗保险;社会及居民个人一般也购买医疗保险;卫生署1995年9月实施“学生健康服务”,设7个中心及1所评估中心,为近50万小学学童免费服务。
1996年,香港65岁以上的人口占令港人数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00年将会高达133%。一方面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使香港居民在医疗费用上的开支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过去十年香港的医疗服务及设施的费用亦不断上升,这样,就导致不少香港居民借助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来保障日后的需要。
在香港市场上提供医疗保险的保险产品多不胜数,这些保险计划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其一是对实际医疗开支做出赔偿;其二是在伤病期间提供贴息保障。而在内地,被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衣食父母”的商业医疗保险也还没有充分发展。当整个人寿保险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千亿的时候,中国商业医保仅仅为36亿。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对商业医疗保险虽然有促进作用,但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很远。医改给保险业也创造了巨大机会。保守估计,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目前潜力有4000亿人民币左右,这块大饼将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共同分割。中国政府已经在内地推出医疗保险联动改革。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医疗保险还仅仅是基本医疗的改革,而不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因为完整的医疗保险规划应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商业保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基本医疗保险重大改革举措也是十分必要的。
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今天国家财政“输血”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还要国家为公立医疗机构高昂的成本“买单”,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将一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让位于民营资本投入,将有助于形成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相互接替和补充的办医结构,更快更好地增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综合能力。变政府办医院为管医院,有关部门职能转变为向医疗机构购买劳务、制定整体医疗卫生规划、政策,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质量监控管理等方面上来。我们相信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因为即便是国营医院也要依靠市场。医疗资源重组和加强卫生行政管理力度肯定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28 14:00 , Processed in 0.0359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