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苹果产业富了洛川--这个县农民收入的九成以上来自苹果。靠单一的农业产业能致富,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产业风险又如何化解?记者日前进行了调研。
在品牌营销上下功夫,积极抵御市场风险
苹果产业是典型的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的农业产业。近几年一方面是国内苹果产业面临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又对早熟苹果、优质苹果的需求旺盛,苹果进口增长很快。2010年,中国高端苹果进口增长了10%以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洛川苹果站稳了脚跟,名气还越来越大。洛川人在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实施名牌战略方面大做文章,产值逐年上升,这是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一大"法宝"。
"过去我们的果农是坐等客户,果子在树下堆成一堆等着外地客商来收。"县长谢京帅说:"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现在每个村至少有了一个规范的苹果专业合作社。果农们和外地客商搞订单生产。苹果还没熟,客商就'进驻'果园抢果子了。"
几年功夫,全县发展各类苹果专业合作社222个、社员1.9万人,入社社员收入比非入社农民高出20%。
组织起来的洛川果农还积极"走出去",延伸销售半径,缩短销售距离,提升销售速度。如今洛川苹果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还出口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市场建设方面,这个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成了农资、苹果交易、劳务、货运4大专业市场,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县乡信息联网和村村通,及时准确发布苹果产销信息,还建立了洛川苹果网站,洛川成为陕北苹果交易的集散地。去年全县苹果总产值达24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95%。
洛川果农在传统营销上做足了文章,如今他们又打起了网络营销的主意。朱牛乡的汇农果业负责人王明全前不久刚刚建起了全县第一家网上专卖店"乡果网",目标是通过全程冷链系统,1小时之内把新鲜苹果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一步,首先在北京实现了。
"提高农产品在新型业态和高端市场中的比重,广泛进行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是洛川苹果未来营销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方向。"谢京帅说。 大力防灾减灾和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化解生产风险
洛川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是,在每年夏季苹果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多发的冰雹天气却曾让果农们头痛心伤。近几年,情况有了改变。
洛川县建立了防雹增雨监测指挥体系、通讯网络体系和完善的火力布局网络体系,先后建成了数字化测雨雷达、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系统和空域申请系统。去年洛川遭遇多年罕见的大面积冰雹灾害,但苹果依然丰收,总产67.6万吨,创历史新高。
有了防雹体系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灾害。果农因灾受损、生产积极性受挫怎么办?2007年,洛川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苹果保险政策。每亩果园保费80元,政府出40元、农民掏40元,最高保额2000元。这项政策四年来已累计实施了18万亩,为果农解了后顾之忧。
好果子既要靠营销,更是靠种出来的。洛川全县64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是果园。可以说,能种苹果的地方都已辟成果园。显然,靠扩张规模已经无法支撑产业发展。于是,他们把精力放在了标准化生产上。
县里陆续制定了《洛川县苹果园标准化生产周年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一整套地方标准,苹果生产各个方面和环节都有规可依。全县果树管理技术推广队伍有400多人,每村平均有一名技术员,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同时,洛川县还严格控制农业投入质量,加强果区农资市场监管生产和果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果园病虫草害的控制,严格禁止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从源头上保障苹果质量。
到去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苹果绿色生产基地40万亩。洛川成为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和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示范县,还是全国唯一的出口优质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27 15:48 , Processed in 0.0366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