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的“花”世界 2008年,欧洲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烟。浪漫的法国顿时陷入哲学思辨的漩涡之中——这场禁烟是否会成为改变法兰西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的风暴? 从法国文化史的角度来讲,咖啡厅往往是艺术家和哲学家出没的地方,无数灵感和创意就在这里的喷云吐雾间诞生。而从这一时间点后,除了极少数的设有封闭并通风的吸烟区的咖啡馆之外,几乎20多万家餐饮场所均被贴上“禁止吸烟”的标识。 对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来说,香烟远非他个人的一个标志,而是他存在的基础。在此前几年的一次萨特展览上,组织者为了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性,将萨特签名相片中的香烟抹掉了,结果引起了一片哗然。法国人不断的质问——如果萨特不抽烟,他会写出激昂、思辨的文字吗? 难怪,法国人会把烟草问题“上升”到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层面。 在此并非纠结于禁烟问题,而是透过这一现实事物,以客观的视角来分析烟草缘何能牵动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从更为客观多元的视界来看,烟草并非实体物质的烟草,而已成为一种超越于物质的精神心性层面的东西了。 若单纯以物化的视界去看烟草,一支仅仅作为嗜好性消费品的烟,又怎可能让整个法国的舆论为之上升到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层面;即使再浪漫,法国人也不会无厘头。 正如东方文化的“拈花微笑”一样,当释迦牟尼佛拿起一朵花给大弟子迦叶,不讲一句话,把这朵花传下去,迦叶笑了,心心相印,完全不需要语言。花已非花,“一花”已然“一世界”,花已超越了其物质本身,而以自身的生命能量,把心性智慧从释迦牟尼传递给迦叶。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类似萨特与烟草的“桥段”在中国,也有“中式版本”。鲁迅的形象最为公众所认同的,应该是李以泰版画《鲁迅》中烟草夹于指尖做思考状的版本。面对国内禁烟思潮的一些压力,甚至有矫枉过正的观点要求把经典的“鲁迅版画形象”中的烟草抹去,于是众多尊重客观事实和文化传承且不以“物化”的偏颇视野去看待事物的人士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抹去了烟草的鲁迅还是鲁迅吗?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1 , Processed in 0.0354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