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动权利缺失的社会,就处处充满着“被字句”的传奇。 工资“被平均”,市民“被幸福”,毕业生“被就业”……眼下而言,“被就业”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创意。6月18日《中国青年报》消息说,南京某高校被爆以“限离令”和论文答辩逼迫学生“被就业”。校方苦口婆心,“同学们,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问题,现由学院规定所有没签署就业协议书的同学不得离校实习,否则按缺勤处理。5月前没有签约的同学,将没有论文答辩资格。” 有如此“温馨提示”在先,各种注水就业率自然就如鱼得水。“被就业”当然是要严禁的,就如同每年6月份的炒作高考状元禁令,禁令年年有,炒作时时在——同样,尽管早在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出通知,提出就业工作“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然而,“被就业”还是像套在红富士上的“药袋”,好像只剩下监管部门不知不觉罢了。 谁是注水就业率的幕后推手呢?看起来,学校是最直接的“导演”。因为 根据国家规定,第一次就业率统计时间大约在8月,而二次就业率则在12月。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以学生毕业离校时间计算“一次就业率”。就业率是什么?它就像汽车安全上的“五星碰撞”标准,或者起码像牙防组盖在牙膏包装上的印戳,甭管有用没用,总能吓唬不明就里的公众。一方面,就业率高了,招生的时候忽悠起来就更加顺风顺水了,何况现在的高校早已是“买方市场”,学校多、生源少,千校一面,几无特色,唯一能差异化竞争的,也就剩下冠冕堂皇的就业率了,这个时候不“增肥”啥时出手呢? 另一方面,就业率就如同地方政府的GDP,是硬碰硬的政绩。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不仅以此作为资源配置的抓手,更以此决断专业及学校的生死。根据教育部网站2011年11月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谁敢不把就业率弄成锦绣文章?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一项关于“签了就业协议书才发毕业证,您毕业的学校有这样的要求吗”的民调中,37.41%的被调查者表示确有此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3:06 , Processed in 0.0354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