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药的使用量逐步上升,各种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这不但让经销商应接不暇,更让农民在农药的选购和使用上摸不着头脑,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药选购存在的问题 盲目性 很多农民进城购买农药,看的都是商品名,哪个写的好,哪个写的全面,就比较好让农民认可,同样的一个产品,商品名的卖起来很好卖,而真实含量的卖起来就颇费周折。而有些农药登记作物不一定是棉花,所以农民从心理上短时期很难适应,再就是有些农民盲目看稀释倍数,认为倍数越高的含量越高,效果越好,很多农民选购的时候都想选择正打反死的农药,认为这样的农药效果比一般的好,现在农药标签规范化,让农民很难下手,农民购买农药还没有品牌意识,见别人买什么就买什么,即使遇到自己曾经用着效果好的产品,有时也会跟风选择大多数人购买的产品,质量效果怎么样先不说,问他们的选购心理,他们会说,别人买什么咱买什么,用着效果好都好,效果不好都不好,从众心理,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主管意识。 受奖品促销影响 很多农药产品有奖促销,从一定意义上说刺激了消费,今天这个经销商买三百带礼品,明天那个经销商买二百带礼品,很多农民迷失了自己,本来需要一百五十元的农药,为了带大奖品,刻意的凑够三百元,农民认为奖品是厂家的,不要白不要,很多农民不看选购的农药质量和效果,只看带的促销品是什么,三百元的农药带电饭锅,喷雾器,有甚者礼品价值一百多元,可想而知农药实际价值有多少,奖品促销没有了刺激性,就搞有奖促销,经销商花样翻新,够二百元可以抓奖,大奖电视机,电动车,农民进城买药本来就眼花缭乱,经销商稍微一忽悠,买上四百元可以抓奖两次,确实很诱惑人。奖品促销让部分经销商短暂获利颇丰,刺激消费确实让门店短暂门庭若市,但是促销的背后却隐藏着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危机。 重价格而轻质量 目前,很多农民买农药仍然看重的是价格,从而轻视质量。十年前一般农药十元钱一斤,现在农药原药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农民还是把价格界定在十元一瓶五百克的农药,农民进了门,先不看含量,超过十元的很多农民认为你卖的贵,十元五百克,让农药质量何来保障?农民还是看价格的多,重质量的少。换言之,买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效果,只有自己用了,才知道效果如何,低价位产品买回家,只能加大数倍使用量,不但效果不理想,持效期也不长,很多农民把打药当做了习惯,买便宜药,三天一遍,五天一遍,最多的十天一遍,即使地里没虫子,也要打一遍药,图的就是个安心,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农药的持效期不放心,也就是说对农药的质量还是心理没底。 农药应用存在的问题 擅自加大药量 农民购买农药后在使用上,一般多种农药产品复混,而且擅自加大使用量,在效果上应该优于单种产品,但是,极易出现药害,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农药浪费,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擅自加大用药量也不无关系。近年来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很多害虫也产生了抗药性,重复使用也是造成害虫抗药性的原因,以往农民交替使用,现在很多人图省心,甚至要求购买一种全能产品,即杀虫,杀蚜,杀螨虫,杀盲椿象,为一体的全能型产品。正是这种产品,今天用,明天用,农作物一生只使用一种农药,难免会出现顽固害虫。农民注重维权的不多,很多农民在买到假冒伪劣农资的时候不注重维权,让一些不法经销商侥幸生存,农民买到效果不好的,忍气吞声的把产品用完,最多下次不去这个商家购买产品。 见虫治虫,有病治病 杀虫剂是必须用的产品,但是很多农民对农作物的微量元素的缺乏对产量的影响知之甚少。很多人认为有虫治虫,有病治病,其实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采取是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摸准害虫的发生习惯,及时,有效的防治要比发现了再去治效果要好很多,可是往往农民是见虫治虫,而不注重对作物营养的补给,当问及农民微量元素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时候,农民却说多用大化肥,自然能增产,当给农民提起木桶原理的时候,农民则会说,人都舍不得补充微量元素,农作物价格这么低,补来补去,最后农民除去费用所剩无几。换位思考确实如此,这就是农民收入低带来的思想,假如每亩地增收几千元,一般都会永高端精品。农民的收入制约着投入,同样舍不得投入制约着农民增收,这是一个产业链,也是相互循环的。 沟通不畅 农药产品的多元化,让农民对很多农药不甚了解,很多时候则是按着惯性思维用,这就要求有些懂技术的经销商,传递给农民的不但是好产品,还有好的使用技术。比如很多农民认为农药的乳油剂型效果好,兑水发白就认为是真药,而兑水不发白的水乳剂则认为是劣质的农药,这个问题如果不告诉农民,他们就会误认为自己选购了伪劣农资。还有些农药品种在登记作物以外使用效果很好,但是很多农民只看登记作物,如果经销商不做有效沟通,就会导致在推广产品时受到局限。 以二甲戊灵最常规的除草剂为例,登记作物一般是韭菜,但在棉花和其他蔬菜上应用多年,使用效果也很好。有一个农民购买后在棉花上应用,最后剩下一点,想应用在西瓜上,于是打电话咨询当地经销商,但是经销商只告诉他可以用在西瓜上,但没有跟他说应该混土用在西瓜田的,这个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思却地膜覆盖在了西瓜上,出苗很好,等给西瓜放风时,却出现了死苗,干叶等情况,该农民不明就里,就以为是产品质量问题,又打电话给经销商,经销商则认定产品质量没问题,双方意见不一致,最终当地农业局协同植保专家,现场解答了农民的问题,说明了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农民才知道是自己使用上的误区。 作为农药经销商,我们无能力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但是却能引导农民使用农药朝着高效省工、环保的方向发展,同时,应树立起仁心、仁德,致力于中国农业产业的增产增收。因为我们农资人不仅仅从事的是商业活动,更从事的是建立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事业,所以,把卖农资当做一个事业去做,希望更多的农资人,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去为农业的增产增收贡献一丝力量。 编辑安亚杰anagel@yahoo.cn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05 , Processed in 0.0376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