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南方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国营单位工作了一年,然后辞职到了广州,进了一家做汽车配件的民营企业当业务员。她干活舍得下力气,对公司的活计忠心耿耿地傻干。可是两三年过去了,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份工作。 她跟朋友讨论过,认定自己的职场方向在外企,最好是高科技含量的五百强企业。经过准备简历和重重面试,她入职一家美资企业,职位是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4000元。 两年之后,她升任行政主管,年薪8.5万。又奋斗了四年多,在30岁的时候,她被破格提拔为经理,年薪猛涨到23万。 这个女孩叫杜拉拉。 《杜拉拉升职记》,这本据说畅销高过两百万册的的“职场小说”,在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 值得参考,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们(职场工作者)觉得自己离世界首富太远,但杜拉拉的经历很亲切,也似乎更现实。 我们就来参考一下,一个让人艳羡的职场工作者意味着什么。 杜拉拉给自己的老板发了一封信: 【原文片段】 拉拉指出,按照公司的规定,经理级别加班无补休,而主管级别加班不拿加班费,但是可补休。自己半年来每个月加班都达100小时以上,大大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的上限。 ——《杜拉拉升职记》,p80 书中讲了职场工作的种种问题、机会、冲突、方法,但没有讲什么? 没有提到杜拉拉在大学读什么专业,她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大概在工作中完全没用。没有提到杜拉拉读些什么书,没有提到杜拉拉参加什么学习,也没有见公司有这方面的要求,没有讲杜拉拉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几乎没有提过她的生活。 也难怪,按这样的工作强度,一个人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充实自己。 成人学习问题之一: 没时间与没精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 麦卡克拉斯基在1963年提出了生活余力理论模型,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 无论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和内部因素构成。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于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40岁之前达到财务自由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42 , Processed in 0.0381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