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精细管理:如何成为高效的供应链链主 所有的上下游整合与高效运作,都会聚焦于天湖自身内部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要小瞧这个二线城市的“小”啤酒企业,它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内部管控上,已经达到了领先的水平。 天湖啤酒的一批资深管理者,特别重视内部的工作方法,他们深入贯彻标杆管理、目标管理,要求天湖每个人都有目标,按照目标分解工作。目标必须有一个追求达到的标杆,这就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因此,你才会看到一个偏居一方的区域啤酒品牌,每年花数十万元,送自己的员工去别的酒业公司,甚至去海尔集团学习中国最先进的管理方法。 精细管理必然要求员工自身精力、体力和时间的高度投入,在面向市场悉心的照料和服务中,如何维系员工的当家热情和主动钻研? 天湖啤酒从一开始就树立企业运行的两个原点—一个是员工,一个是顾客。在消费者端稳定之后,天湖一直考虑的就是如何回馈员工。天湖是抚顺第一家给员工配备空调班车的企业,卫生间也是高档装修,天湖啤酒连年保持员工收入持续增长,就是一个证明。 正是这些内部面向绩效和人心的精细管理,使得天湖得以在整个渠道链上充当高效的链主角色。正如董事长陈新所说:天湖模式必须“要靠企业的整体力量,要用一种浑厚的文化做支撑”。 后记 多年之前,当社科院财贸所的宋则研究员刚开始研究“库存”问题的时候,他只是对1998年左右的库存比例感到吃惊—他发现那个年代中国GDP才8万多亿元,但经济循环中的库存竟然有5万亿元! 2007年,当宋则再次考察经济体中的库存问题时,尽管当时的库存/GDP比例不算最差,但其数量依然令人心惊。“这代表大家看到的生产、分销数字只是一个账面数字,它背后代表的产品,产品背后的产能,产能背后的资金、水电、人力等等,都被大量浪费掉了!” 你可能要问,这种宏观经济考察跟微观企业经营有什么关系? 宋则观察到,那些品牌掌门人在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上的主流思维—其实库存就来自于这些企业对消费者、对流通规律的不尊重。于是,就有了后来他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的著名警示之语:“以人为本,财源滚滚;金钱至上,空空荡荡。” 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华为基本法》的制定者之一包政教授,历经了10多年的企业咨询和营销分析过程,“阅”遍数百个企业的内外商情,他的结论与宋则教授的“金钱至上”警示几乎如出一辙: 包政将企业顶层商业模式分为两类:“现金流”型的企业,和“工匠师”型的企业。很不幸,大多数中国企业都自己站队到了“现金流”型的企业群中。这种企业的第一思维就是:如何从上下游各种相关方、尤其是弱势的下游渠道商那里,赶快将尽可能多的“现金”收拢在自己手里。 因此,每一年,他们几乎每一个动作,包括分销、广告、产品包装、概念炒作,其实都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更多的现金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培育顾客积极地买单、长久地消费。“产品品质,放一边去吧!” 包政认为现金流型企业有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实战思路。但在我们看来,现金流型企业的基本思路,确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企业运营基本逻辑——这种逻辑根源于中国第一个30年的产品稀缺年代(大多数当前的企业家都诞生在那个年代),并将其效应延伸到第二个30年,也就是最近;这种逻辑的核心是“需求天然存在”、“规模生产为王”、“分销渠道弱势”三者的结合,同时也导向了老套的顾客分析、低级的产品研发、粗放的运营管理、以我为尊的渠道管理,更重要的,是诞生了存在于整个链条中的大大小小的各类库存——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老总尽管嘴上说得好听,但其核心思维是:我只要把货压下去,就能自动产生渠道推力,也就自然挖掘了市场需求。而企业可以高高在上,离市场很远,因为这样很舒服。 统一、娃哈哈等企业的渠道联销体,其根本是对上述模式的一种调整,具体改进的源头就表现在其老总对市场需求的重视,对产品和渠道心目中消费需求的尊重。但这种模式并不彻底。 而天湖啤酒,则在有意无意之间,将中国新经济模式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那就是:尊重需求、培育市场;关注核心、回归产品;理顺渠道、上下一体;强化管理、同心协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3:31 , Processed in 0.0357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