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脑袋现象广泛存在 过分关注产品,而忽略顾客感受。白酒是一个精神化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顾客对于白酒的使用和评价。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公司认为市场部无足轻重或者没有必要,对顾客、市场、产品开发、竞争对手研究不够。 产品创造乏力 产品互相模仿,创造乏力。前些年,部分白酒企业依靠政府的背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赚取了可观的原始利润。但是,这种利润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无法在未来继续维持(或复制),这些企业的前途愈发不明朗。 战略营销缺乏 由于中国市场的不规范,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导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只有短期的战术,没有中长期的战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内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遍地是黄金”已经变成了“遍地是陷阱”。 品牌管理不足 茅台的广告语变来变去,五粮液的总是飘忽,都缺乏权威性,难以对接主流文化价值观,更没有上升到理念、品牌文化、品牌精神的层次。定位的空泛,接触点的缺乏,和顾客互动的不足,使得品牌很难在顾客心中扎根。以至于洋河微微发力就成了行业老二,不能不让人唏嘘。 系统化思维缺乏 中国白酒营销总体上来说正处于销售能力阶段(或者说是主要靠1个P的阶段)。在销售上,缺乏规范化的操作手册和流程,随意性大,终端开发来得快,去得快,不能有效的管控,更不用说实现与顾客和渠道共赢的层次。 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 当前,大部分白酒企业还处在推销观念阶段,部分落后者停留在产品观念阶段,少数先知已经达到市场营销的阶段,达到社会营销阶段的,则还没有出现。 在推销观念阶段,企业认为除非公司大力开展销售和宣传推广活动,否则消费者不会购买自己的产品。“产品是被卖出去的而不是被买出去的”,“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于是,企业以销售为中心,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召集大批推销专家,组成强大的推销队伍,大做广告宣传,夸大产品的性能。 纵观近些年白酒发展的历程,茅五泸牢牢把控高端市场,新全国性品牌的崛起几乎没有。洋河和郎酒勉强沾边,那也是复苏,并非新打造的全国性品牌。 况且,目前洋河和郎酒也仅仅是局部市场的成功,与当初的金六福、浏阳河横扫全国市场不可同日而语,更无法与茅台、五粮液相比。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白酒的鼎盛时期,每年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性全国品牌,给人感觉全国性品牌的打造非常容易,谁的胆子够大,谁的广告投放最多,谁就能在全国市场火起来。只不过,它们大都只能红火一时,有些甚至在红火过后迅速销声匿迹。 目前,全国性品牌打造难度越来越大,要求更高,产品力、渠道力、包装力、传播力、人员力、终端力、控制力、品牌力,一个都不能少。纵观全国的酒企,少有拥有如此能力的。 但是,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打造成功,旺盛的生命力却会让企业受惠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 地方名酒崛起,诸侯混战 地方名酒的崛起,不但挤压当地中小白酒企业,也狙击了全国性品牌的扩张。全国性品牌之所以越来越难以成功,就是因为地方名酒的快速崛起。 中国白酒市场的现状很像很多王朝的末期,地方起义风起云涌,但大部分只能在地方强势,出了家门口就很难生存。像河南豫酒赊店、张弓、鹿邑、四五;鲁酒的孔府家、泰山、趵突泉、扳倒井、琅琊台;湖北的白云边、枝江、稻花香;湖南的开口笑、酒鬼、武陵,河北的衡水、山庄;山西的汾酒等。 以前的地方名酒,稍有业绩就忍不住全国化的冲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大伤元气。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诸侯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在家门口深入耕耘,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行业集中度高,中小企业生存渐难 以前,中小白酒企业有几万家,光一个山东省就有大小企业4000家。由于进入门槛低,生存空间大,监管机制薄弱,白酒成为或大或小投资者的追逐对象,也成就了一些人的财富梦想。 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全国和区域名酒崛起,中小企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全国和区域名酒每前进一步,他们就不得不后退一步。 危机降临,再力图反击,却已是力不从心。产品老化、品牌定位混乱、资源缺失、人员执行力远不到位;市场在萎缩,成本在攀升,亏损已不可避免。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9:24 , Processed in 0.0447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