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销售时期结束后,1982年取消专卖制,生产销售全部放开。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全国召开五届评酒会,评出十七大名酒。茅台、五粮液等众多白酒正是凭借国家的评选、政府的背书,在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 孔府宴、孔府家、秦池凭借中央电视台巨大的广告效应,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放开、人们认识还停留在计划年代一炮走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由此也造成其生产、供应上的脱节,使企业最终毁于一旦。跟随其后的张弓、赊店、双轮池、金种子、高沟、林河XO、宁城老窖等,由于创新乏力,缺乏有效的品牌支撑,也都是昙花一现。 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案经误解、误传,使消费者对山西酒和“勾兑”一词讳莫如深。此后,白酒的“纯粮酿造”概念营销风行一时:五粮液集团打造“五粮酿成,五粮醇酒”,1999年,贵州醇酒厂提出“天然美酒”进行推广;沱牌更是打出酿酒生态园区等概念进行营销,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炒作太久。 1998年8月,小糊涂仙开始了白酒行业第一次精耕细作的深度营销,结束了白酒的幼稚营销时代。充分利用完善的营销组合:媒体、餐饮终端启动市场、POP、陈列、针对不同目标群的促销品、开瓶有奖、“茅台镇传世佳酿”背书,开创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先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形象上的成功。 紧随其后的金六福、浏阳河从湖南老家异军突起,逐省操作,覆盖全国,树立了白酒整合营销的典范。但是由于开发和管理的脱节,这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上持续红火。 进入21世纪,在“得终端者得天下”的思想指导下,白酒企业把市场开发重点转移到了市场的终端。 在餐饮终端,由最初的形象展示、简单促销发展成开瓶费竞争、白酒销售主管贿赂竞争、买断促销权、买断最佳展位、买断进店权之争。 在商超终端,由最初的压批结账,发展到名目繁多的开户费、进店费、条码费、端头费、堆头费、陈列费、店庆费(总店、分店)、节庆费、仓储费、促销员管理费、佣金等费用之争,盘中盘模式的盛行,无不是终端营销的变种。 但是,由于缺乏品牌内涵的支撑,外部品牌的打造,顾客心智资源的占领,白酒终端之争正在逐步地误入歧途。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59 , Processed in 0.0404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