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连环套 旺季到了,产品就像是位辣妹,处处受欢迎。而淡季来临,产品变身为中年大妈,经销商避而远之,消费者无动于衷。一位中年大妈,要想咸鱼翻身、从“菜市场大妈”变成“十里洋场贵妇人”,那绝对是“屌丝的逆袭”呀! 比如某行业旺季是每年9月份开始,经销商会(醉翁之意在订货)一般在8月份召开,但为了把经销商的现金“抢走”,把经销商仓库占满,会议时间越来越前于对手,有的甚至6月份就开始动手了。 实在没招儿的企业,只好在销售办公室的墙上,贴上几个大字“没有淡季市场,只有淡季思想”——这话就是对销售人员说,夏天你没法把白酒卖出去、冬天你没法把空调卖出去,就说明你没本事。 当然,也的确有人在冬天把空调卖出去,而且卖得特别好。 比如某大空调公司就是用一套很巧妙的促销来应对淡季的: 9月淡季一到,立即推出政策——自当月至次年5月旺季之间,凡付订货订金,即享受越早越高的返利,9月返5%,但次年4月仅返0.5%,5月就不返了。经销商想,旺季做生意的钱,反正放在银行得一点点利息,不如要这更高的返点。 于是,有很多人就趋之若鹜、下了订金。 10月一到,厂家新政策又出来了:凡上月付完订金者,如付清全款者,给返点还计利息,但返点也是逐月递减,越早越多。于是经销商又闻风而动。 但这产品生产出来厂家仓库也放不下呀,于是,稍后再推一个政策:凡产品提前提货的,再有“提货奖”,仓库自然压力又没了。 但产品塞到经销商仓库里,风险也高,有可能影响明年生产与销售。于是,再推一个政策:凡提货后能当月销售完毕的,公司凭保修单每台奖励100元。于是,经销商四处行动扩大销售。最终,同行的空间抢到手了,真正实现了淡季不淡。 这种堪称经典的营销案例,的确神奇,却并不是谁都学得会,要有经销商捧场才有效。说白了,就是企业够猛够实力。一般企业这样做,可能“没到最淡时,工厂就倒闭”。 要命的信息 相对普通的淡旺季,有一个行业更艰难,它“一生”只有一个旺季,而且很短,过了短暂的旺季,即全是淡季,难有复生机会。这“一生绽放一次”的机会,引无数企业竞折腰——它就是散布全球的苹果手机配件生产厂商(寄生虫行业)。 这些厂家做保护壳的反应速度“奇快”,这个行业完全是靠苹果公司存活,所以,唯一抢旺的机会,就是抄前:比其他对手提前知道苹果下一代手机外观是什么样的——只要给它一周的时间就很好了,它可以提前开模具生产,提前向经销商供货,提前摆上货架。 这个时间差,能让溢价高得吓人:10块钱的壳,上百块也有人抢。一旦苹果手机上市了,配套厂一窝蜂地上,10块钱成本,12块钱批,零售15块钱一个,结果一定是“美国人发明,日本人抄得更好,韩国人做得更糟糕,中国人做得没钱挣”。所以,这个行业,为了更早得到信息,大家不惜血本。 据传某企业不惜重金数十万美刀,购得“内部图纸”一份,于是果断提前一个月生产大量成品,向经销商供货。结果,手机一出,傻了,原来情报是假的,那个按键竟然不是方的!套上去很合适,就是那个键一看就是“山寨”,最后血本无归。 这个极端行业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信息是多么重要! 一份中立机构的调研数据:73%的企业,在旺季来临之际,不知道竞争对手会出什么具体的政策、发什么差异化的新品;62%的企业,了解竞争对手,主要是从市场的货架上看竞争对手的变化——消费者都知道了的情报,你还有多大用处呢! 这类现象的背后,是企业不知道从哪里来收集情报。而只有长期的系统情报,才能从对手的变化中找规律。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你做几年数据分析后,就会算到他们每年活动的时间和方式。 当然,你也能从经销商那儿得到情报,因为他们常代理多个同行产品;对手跳槽的员工,也可能有情报,再有职业道德的离职员工,也有说漏嘴的时候;“最佳”的情报,有可能是出现在“联合利华的垃圾堆里”(请参考宝洁窃取案)。 当然,如果你“碰巧”在某个印刷厂看到了对手即将上市的包装甚至广宣品印刷样品,这样的情报,简直就是“上帝的礼物”。 “道法术”并用 何谓“道法术”? 道是战略,法是方法,术是技巧。 淡旺季年年有,所以,应该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而不是依赖个别方法和技巧去应付。你旺季挖对手精英,一时有用,也算是一种“妙术”,但你不能年年用。而缺乏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就别责备你的销售团队“唯销量是瞻,急病乱促销”了。 依我浅解,营销之“道法术”,就是从“攻倒”到“功到”,再到“公道”。 “术”是要“攻倒”:销售人员冲到一线市场,打倒对手才算真功夫。 而上升到区域经理层面,就应该是“法”,谓之“功到”:用系统的方法、专业的培训、持续的执行,让基层业务人员,按方法一步步地去开发网点、做好客情、建好终端……功到自然成。 再上升到总监以上层面,就应该是“道”的境界:道即“公道”。作为企业高阶管理者,做市场、搞销售,其实无非这两个字:公道。让业务员拿工资拿得踏实,干工作干得开心,有公道,执行力、士气自然就高涨(切记动不动罚款、扣钱的时代早就过时了,而且违法)。 占经销商仓库、抢人家资金、用促销“利诱”订货,并没有错,但你没有后续的动作帮人家分销下去,就是你的不公道了。 再则,产品品质好, “说的”(包装与广告)与“做的”(品质)是一致的,消费者不受欺骗,得了个公道的价格与品质,自然愿意回头。 这一点,食品行业做得尤其不好:产品稍好卖,就开始搞所谓的“品质内控”,想方设法省产品成本,打法律上的擦边球。 一句话,基层用术、中层懂法、高层悟道。有公道、做功到、敢攻倒,则凡事不难,或许在下一个旺季转淡季的时候,你也能来一次华丽的转身、“屌丝”的逆袭!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4:51 , Processed in 0.0371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