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就喜欢“乱”?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来华走访中国卖场时感叹,完全看不懂中国很多大卖场的陈列。在他看来,这些商品的陈列不能形成一个主题,消费者不能对其产生印象。 比如,天津一些零售商的门头非常破旧,卖场非常拥挤,品类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更谈不上有主题了。 为什么不能将门头做得漂亮一点,卖场规划得舒服些呢? 他们老总回答:“天津的消费者非常关注价格,你做得太漂亮了,他们会认为你的价格贵,就不敢来了。而且天津人不习惯卖场太整齐,认为没得选。他们喜欢挑选。” 也许情况比较特殊,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特色。 散装更吃香? 另一大中国特色是多数大卖场都有的散装食品。这种既不便于管理,又影响食品安全的陈列售卖方式,理应被淘汰。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不少零售商尝试将散装食品打包销售,却导致销量下降。 是的,我们的顾客养成了在菜市场购物时挑挑拣拣的习惯,即使是在超市,要的还是这种感觉。 再如,多数卖场销售肉时,采用现场分割的方式——员工应顾客的要求,将肉分割成不同的部位肉进行售卖。 因为顾客认为现场分割的肉才新鲜。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超市员工现场分割肉、顾客排队购买的情景。 实际上,现场分割的肉与事先分割好的肉,在品质上并没有差异。有时候,现场分割的环境达不到温度和卫生的要求,反而影响肉质。 这就是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作怪。在欧美国家的超市,这一现象不存在。显然,现代化的购物模式与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冲突。 尽管这样的陈列规划,让卖场显得很凌乱,顾客购物时更加拥挤,甚至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员工的工作量,但你必须考虑顾客的购物习惯,虽然有些并不是好习惯。 地域差异、固有习惯,使得卖场陈列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不同零售商各有一套标准,甚至同一零售商的不同卖场,陈列也有所不同。 短短二十年时间,零售商边学习边发展,迎合中国顾客购物习惯的同时,也努力引导他们适应更新的购物方式,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并非立即就能适应。 没有金刚钻 当然,有些问题,不是顾客的习惯问题,而是零售商的本事问题。 比如,有些零售商为了延长顾客的购物路线,将每日必须购买的生鲜食品放在偏远的地方,强制顾客穿过非食品区域,带动更多品类的销售。 或者,顾客进入卖场时,必须先穿越长长的招商区或租赁区,才能进入卖场,以此带动租户的商品销量。 但先进的陈列设计理念,是从方便顾客购物的角度出发,在商品、环境、价格、娱乐购物、新商品、促销等方面努力,让顾客“主动”在卖场中停留更多的时间,走动更多的区域。 遗憾的是,国内零售商普遍缺乏让顾客“主动”停留的内功。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2:16 , Processed in 0.0456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