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胶 斗

2012-12-3 11:17| 查看: 280173| 评论: 0|原作者: 路胜贞

摘要: 当一切似乎尽收囊中之时,东阿阿胶意外发现,正是自己拱手让出了大众市场。

两雄相争
2006年后,累累重伤的福胶渐渐恢复元气。
此时,福胶已将东胶视为不共戴天的对手。这年,功成名就的阿胶教父刘维志退位,秦玉峰挂帅。
一场新的胶王之争拉开序幕。
1.驴皮争夺
秦玉峰上任伊始,东胶年产已达2000吨,但是原料依然紧缺,国内毛驴存栏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
而此时,宏济堂、九芝堂、国胶堂也纷纷抢夺驴皮原料。
东胶收购一张鲜驴皮170元,福胶则付出180元,同仁堂则毫不客气抬升到190元……这一年,驴皮价格上涨40%。
不甘受制的福胶并未止步于原料的紧缺,杨福安亲自聘请清代著名的阿胶作坊邓氏树德堂的传人,进行工艺挖掘,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2009年,福胶的产销量增至2000吨。
生产能力的提高,让福胶看到了希望,随即筹资6.5亿元,准备将产能提高一倍。
福胶的扩产,使秦玉峰陷入忧虑,东胶随时可能陷入无米状态,如果不能掌控驴皮资源,东胶发展必然受制。掌握驴皮,无疑抓住阿胶产业的咽喉。
东胶先出一招,提高驴皮收购价,驴皮商贩纷纷投奔东胶。这还不够,秦玉峰认为,要想无后顾之忧,必须从根源上遏制原料供给。秦玉峰将原有6个原料基增加到10个,这样,全国70%以上的驴皮掌控在了东胶手中。福胶的产能被牢牢锁定在2000吨左右,扩产计划也面临下马。
2.价格斗高
2010年,全国毛驴出栏量已经不足150万头,但阿胶需求却每年递增30%。控制了原料的东胶占据上风,但东胶的高端化还差之千里。
此时,茅台的成功给予了秦玉峰重要启示:茅台酒产于茅台镇,因为原料问题一直不能扩产,茅台采取了限产提价的办法,不但摆脱了与其他名酒的纠缠,还一跃成为中国头号奢侈白酒品牌。
秦玉峰决定借鉴茅台:限产提价,快速变身!东胶产量随即被限制在1800吨,比福胶还少了200吨。
产量有限,提价理所当然。
2010年,元旦刚过,东阿阿胶试探性提价10%。产量下降,需求却不断增长,东阿阿胶还是供不应求。
价格代表产品档次,以正宗地道为座右铭的福胶,自然不敢懈怠,紧随其后提价20%。
福胶黏胶似的跟随,让东胶不爽,2011年新春伊始,东胶反制性一次提价60%。这次福胶没敢贸然迎战。
现实让福胶左右为难,东胶提价并没有压缩市场需求,反而按秦玉峰的预期发展,年销售接近25亿元。
福胶的跟随却遭遇瓶颈:浙江、广东等地有了一定幅度提升,但在济南、青岛等地还是不敌东胶。
3.福胶分身
面对东胶的大踏步飙升,福胶意识到自己品牌力不足,倘若跟着东胶的节奏涨价,只会处处被动。
此时东阿阿胶每盒(500克)已飞涨到350多元。既然价格不能抗衡,就要采取变通。福胶将产品分割成375克、125克两种小包装,而价格分别定为185元和65元,实际价格比东胶低。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心理上感到实惠,而忽视了剂量的大小。凭借这一变招,福胶迅速赢得中低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山东市场一片大好,而且浙江、广东、北京市场销量也反弹性上升。
4.甄助力
2011年年底,《甄嬛传》第一轮播出,一炮走红。随着剧情深入,无处不在的东阿阿胶红透半边天,东胶销售增长20%以上。
《甄嬛传》无疑让消费者又开始相信东胶是阿胶正室,“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终究难敌甄妃的软磨硬泡。
为了防止消费者大规模转移,福胶被迫加强在央视经济台、国际台两个频道的广告投入。
价格的飙升,加上《甄嬛传》的推波助澜,东阿阿胶的贵族化形象越来越被市场认可。2012年初夏,《甄嬛传》第二轮播出,收视率屡破纪录,东胶“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的广告铺天盖地,东胶的贵族化形象也达到了峰值。
福胶此时明白,两者已经属于两个品牌阵营,一味跟进,只会是东施效颦。既然承认现实,那就另觅他途,虽然福胶曾专供皇室贵族,但时过境迁,此时满足普通百姓需求更为实际。

终端争夺
普通消费者大多在终端药店购买阿胶,显然,进行贴近百姓的终端争夺,是福胶对抗东胶的最好出路。
1.促销对打
东胶专柜人声鼎沸,一侧的福胶则冷清寂寞。当务之急是制造气氛,拦截消费者。
如何拦截?福胶大伤脑筋。
福胶发现,很多消费者钟爱阿胶的补血效果,但是,块状阿胶比较硬,消费者使用很不方便。此前,东胶推出复方阿胶浆,来解决使用困难问题,但是“传统阿胶块地道”的传统消费心理,却一直没有改变,阿胶块占据了补血产品的绝大部分。
倘若现场将阿胶块打碎,无疑会吸引消费者。于是,福胶推出阿胶块现场打粉服务。
福胶在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率先试点,打粉机嗡嗡作响,消费者非常好奇,纷纷围拢过来,原本受甄嬛影响打算买东阿阿胶的消费者,也来看热闹。
福胶早就抓住了消费者“传统阿胶块地道”的心理,促销员大造舆论:买纯阿胶块可以看看福牌。
福胶的打粉服务,让很多人临时改变了主意。福胶在各药店又热火起来。
尽管此后东胶也推出打粉服务,而且免费,但福胶还是占据了上风。
2.渠道“相煎”
此时,东阿阿胶销量已超福胶近一倍,为了更快树立自己的高端形象,东胶将渠道进行全面提升,一方面建立高端消费者集中的养生馆,另一方面在华润系统推行阿胶样板店,同时加大医院渠道拓展。
高端化是东胶的战略性转移,但一个事实无法改变,75%的阿胶销量还是来自医药超市。
而医院渠道,福胶数年前就牢据广东做得风生水起,并以广东经验向浙江、黑龙江、上海等地扩展。东胶在医院渠道不占明显优势。
福胶更加明白,东胶一系列的奢侈化转移,恰恰是将中低消费者让给了福胶。
福胶一边暗自高兴,一边抓住时机在药店终端扩张。
一方面,福胶与鲁抗医药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借助鲁抗网络抢食渠道,同时与全国96家百强连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产品无缝隙覆盖。
在终端,为了应对东胶的跟随打粉服务,福胶又升级成“现场煎膏”,福胶不但现场打粉,还免费代熬,全国3000多家煎膏点,每家药店几口小锅,现场熬胶。结果,胶越熬越香,人越围越多,促销员趁机宣传阿胶补血的优势,货越卖越快。促销员“阿胶好不好,一熬就知道”的喊声,伴随着热闹亲民的现场熬胶,常常将原本不打算买胶的人也吸引过来。
2012年,福牌阿胶已在全国设立终端熬胶点,平民化的终端拦截加上低价优势,基本化解了东胶的强势策略。

尾声
在平民消费气氛带动下,2012年,全国90多家连锁店纷纷将福牌阿胶作为主推产品,福胶已然增至两万余个熬胶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阿胶消费热潮,产销量一举超过东胶位居行业首位;东胶摇身变成“高端保健品”,抢占了高端市场,蓦然回首,却发现在中低市场,自己的版图小多了。
编辑:王巧贞380829298@qq.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路胜贞)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4-8 14:51 , Processed in 0.0445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