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目前,多是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使用农药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农药使用中关于农药药效高低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在现实中,有众多的三证齐全、成分新含量足剂型新的“好药”被农户扣上了“假药”的帽子,众多经销商成了农户口中的“假药贩子”,这其中被冤枉的农药不在少数,农药经销商有苦难言,含量足、成分新、剂型新的药为什么会药效不好呢?通过了解发现,影响农药药效发挥除了农药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现将各因素整理如下: 农药自身的因素影响药效发挥 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着差异,各公司生产工艺和制剂生产能力高低不同,药效也会有所差异。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公司在含量上做文章,偷减含量必将影响药效。 病害诊断不准确,用药存在偏差 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一些药剂在病害防治上就显得力不从心,往往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的认识。随着“鸡尾酒”式兑药方式的盛行,对病害实行围追堵截,用药不对路的情况有所缓解,但多种药剂混配后减效的问题随之凸显。 农药混配存在误区,导致药效降低 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多元复配成了必然。不同类型、不同剂型农药之间的配比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二次稀释”存在误区。“二次稀释”是科学的用药方法,二次稀释可以使某些不易溶解的可湿性粉剂或用量很小的农药得到更加充分的溶解,使分布更均匀,计量更精确,可以提高用药效果并能减轻药害的发生,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曲解了二次稀释的真正用意。如某菜农要使用三种杀菌剂A,B,C和一种肥料品种D,他便取来一个量筒,将A,B,C,D依次倒入,搅拌均匀后倒入喷雾器中搅拌均匀开始喷药。多年来该菜农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去兑药,多次反映用同样的药效果就是不如别人家的好,问题就出在他的“二次稀释”上,本意很好,但操作方式不当,不但没有增效反而减效了。通过观察发现,他“二次稀释”后的农药静置十分钟后就会有大量絮状物沉淀,药液上层有油状物析出。
正确的做法是,将A,B,C,D四种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后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下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第二,不同制剂混配的先后顺序。实际使用中,多种剂型混配十分常见,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着药效的发挥。据资料介绍,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第三,酸碱性农药混配。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如防治细菌性病害占有比较较大的铜制剂,各品种生产工艺不同,混配性也有较大差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当出现了这种情况后,表明药剂已经产生了反应,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波尔多液作为无机铜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为药效稳定深受农户欢迎,但常规波尔多液呈碱性,与其他农药进行混用会造成农药减效,经过改性后的波尔多液就解决了不能与其他农药混配的难题,如78%科博(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经过改性后可以和多数农药混合使用,又与代森锰锌进行了混配,杀菌谱得以扩大,持效期也有所延长。 喷雾质量影响药效 喷雾是农药使用的主要方式,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药滴分布密度是关系到防治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一些地方常规喷雾器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约在500μm左右,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会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据资料介绍,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 众多农户担心药液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喷药如同为作物洗澡,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够附着的农药雾滴是有限度的,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聚 集成大雾滴而滚落、流失,会使叶片上的农药量急剧降低,发达国家的施药液量一般都控制在6.5-20升的范围内,这样能大幅减少药液的流失。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径,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喷雾助剂“展透”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在蜡质层较厚的作物上使用表现尤为突出。 病害防治观念有待转变 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观念少有人响应。上文提到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为了治疫病他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治疫病的“特效药”,(了解发现这些所谓的特效药主要成分也是以上三个品种)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对于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是普遍存在的,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在一个生长季内大面积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早产生抗性,病害大爆发时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为了更好的发挥药效,有必要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使用农药时不被漂亮的商品名所迷惑,要看有效成分,分清保护剂与内吸治疗剂,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为了延缓抗性的发生,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并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如以上成分与代森锰锌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不但能延缓致病疫霉病的抗性发展,而且能够延长药效期。 天气、用药时间影响药效发挥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如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气温过高过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其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下使用要好,当气温超过35℃时,药效会有所降低。 一味寄希望于“特效药”是不理智的,“药到病除”的“神丹妙药”也是可遇不可求,为了提高药效,就需要从以上几点入手找到限制药效提高的因素,尽可能排除不利因素,将药效发挥到最大化。 (编辑 安亚杰anagel@yahoo.cn)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国中)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