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缺失却又同质化的中国茶 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简化选择,而不是把消费者搞成专家。 很多茶企由“懂茶”的专家经营,他们有着浓厚的产品情结,喜欢复杂,喜欢根据时节、工艺、火候、原料的不同,生产不同风格、不同口味、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但同类产品没有差异化诉求,形式千篇一律,又造成产品的特征、造型、商标、包装等雷同。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茶产品无所适从。 反观立顿,产品多元化,部分产品添加其他原料,使用拼配生产手法,使茶叶形成新的口感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健康性能。这种做法国内许多茶企不认同,然而从产品的经济价值来看,立顿已经远远高于中国茶企。 2.价格齐全却又混乱的中国茶 正因为我国茶叶种类繁多,每种茶都会因品种、产地、土质、采摘季节等因素影响品质,这些都会直接体现到茶叶的价格上,所以无论哪种茶,都会存在多层次价位,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金汇通在多年对茶行业的持续服务中发现,消费者很难理解现行茶叶品质标准的描述,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导致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难辨良莠,而这种状况长期不改变则会抑制消费者需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对茶产业来说是促进性因素,但是,茶叶似乎正逐步让普通消费者仰望才见。茶叶价格随意性大,体系混乱,不懂茶、没有熟人,就不敢去购买。” 3.产业链割裂质量不稳的中国茶 今年年初爆出的农残超标事件引发了公众“还能不能喝茶”的争议,是对中国茶行业一次较大的打击,也是对行业的一种警醒。 有人说,中国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屡屡受阻,不稳定的质量是罪魁祸首。由于产业链的割裂、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以及质量监控的不到位等,导致产品质量指标千差万别。 与时下中国很多产业流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不同,在茶叶产业链上,种植端(茶农)、生产端(茶厂)、渠道端(茶商)更多的是各自为政。中国的品牌商多为渠道商,他们从茶农手里购买原茶加工,或者干脆直接从茶厂购买茶叶。正是这些茶叶经销商的不作为,导致了中国茶叶质量的滑坡,影响了中国茶叶的品牌建设。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1:53 , Processed in 0.0363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