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和玉米都发生了大范围严重的植保病虫害,长我国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达7000万亩,是近30年来发生最重的一年。三个月后玉米粘虫在华北、东北地区爆发成灾。危害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西等8省市,发生粘虫已超过5000万亩。其发生面积大,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为近二十年来最重。这么严重的大范围的植保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小麦赤霉病爆发 2012年在5月份,在我国“一喷三防”政府采购如火如荼的时期,却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我国小麦主产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小麦赤霉病,个别地块小麦减产达到了60%以上。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将偏重流行,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全国发生面积达7000万亩,比常年增加近30%以上。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达到特大发生,是近30年来发生最重的一年。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整个江淮地区自然发生大流行,长江下游的湖北、安徽、河南等省自然发生也严重,甚至以往北方很少发生赤霉病的山东等省也有发生。今年赤霉病大爆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四月份的高温多雨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孕穗到齐穗期间,气温回升快,雨水多,有利于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今年4月下旬旬平均气温,比常年高,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高的年份,阴雨天气,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扩散和侵染。田间高温、高湿的条件加快了病菌扩展和再侵染。
等待赠药造成防治时间偏迟 2012年由于不少农户在等待政府采购一喷三防的免费赠药,从而造成很多地区用药偏迟。防治技术要求扬花初期(10%)用药,而农户常有小麦齐穗、扬花高峰期(50%以上)用药的习惯。大面积扬花阶段仅有10%左右农户用药。据调查,雨前用药的田块防效相对较好,病穗防效可达51.1-75.8%,病指防效可达54.2-78.0%。而在雨后才开始用药的田块发病重,一般防效仅20%左右,即使雨后用二交,防效也仅能达30%。
常规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据浙江大学的抽样测定,多菌灵作为防治赤霉病的主体药剂,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一定的抗药性(17.6%)。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农药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仅有少部分农药销售商为降低成本,而推荐使用农药剂量偏低,也影响了部分防效。
玉米粘虫大爆发 2012年8月上中旬,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地区爆发成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西等8省市,发生粘虫已超过5000万亩,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发生面积大,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成为今年粘虫发生的显著特点。三代粘虫为什么大发生? 粘虫具有大爆发的可能规律和习性 玉米粘虫又称五色虫、行军虫、食性较杂,具有迁飞性和暴食性,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蚕食后造成玉米缺刻,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光杆,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 玉米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持续高温,降雨偏多,对粘虫的发生、繁殖危害权其有利。玉米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危害,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粘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直接影响到了发生程度。 气候影响为大爆发创造了条件 今年北方降水量偏多,尤其是7月下旬,降水异常偏多,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由于受到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粘虫无法向南方迁飞。粘虫是迁飞性害虫,每年南北往返迁飞,春天由南方飞往北方,秋天从北方飞回南方。迁飞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很大。今年东北和华北的二代粘虫化蛹羽化后,粘虫蛾本应于7月下旬向南方迁飞,但该时段降水偏多,连降暴雨,多沉降气流,使粘虫无法迁飞,迁飞中的粘虫被迫降落,在当地发生危害。这是今年粘虫大发生的气候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耕作方法的变化造成虫口基数偏大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2011年夏天高温,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不需要进行防控,使其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为2012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今年6月发生的二代粘虫,防治面积少,也造成残留虫量多,这是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内在原因。 食源充足是一个因素 粘虫最喜食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东北和华北是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的主要产区,东北到处都可以看到玉米的海洋田,由于降雨多,植株高大繁茂,叶片浓密。另外,今年雨水充足,杂草大发生,出现大量的草荒地,这也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重视程度不够,用药不及时也是原因之一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4 , Processed in 0.0403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