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面对低迷的经济,在美国涌现出怀疑“美国功夫”的思潮。一批美国学者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模式,随后,“日本功夫”在美国经济界逐步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学者坚持认为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模式依然优秀,他们选取美国优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他们的成功之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红极一时的畅销书《追求卓越》。 当日本企业在多个领域对美国企业构成威胁时,研究日本企业是必要的。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企业不可能通过全盘“日化”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后,一方面开始大规模借鉴和学习外企经验,另一方面开始学习西方的营销思维和经验。在这种背景下,也有一批学者认为无论是对于西方营销理论或外企成功经验,都不应该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首先,西方营销理论是基于西方的市场环境;其次,外企的经验既是成熟环境和行业体系的产物,又是成熟公司的产物,而这些都与起步阶段的中国市场环境和企业相去甚远。中国企业所需要的则是如何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市场理论和经验。 于是,中国营销专家们的任务是:在系统学习西方营销理论和借鉴外企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企业的渐进式营销思维及配套的操作方法。在这个群体中,刘春雄、金焕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一方面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全方位地总结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独特思维,其成果最终反映在《中国式营销》中。 该书从50个角度,对中国式营销进行了全景式概述。而“适者生存”则凸显了对中国式营销的信心:适者常在,霸者仅仅是匆匆过客,市场上只有永远的适者,没有永远的霸者。 全书通过6篇22章对中国式营销进行了辩护。 第一篇:中国式营销的活力。集中反映了中国式营销的智慧,中国式营销的战略、战术。 第二篇:中国式营销的历程。以贯穿中国式营销发展过程中的历次论战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式营销的轨迹、历程、成果和成因。 第三篇:中国式营销的底蕴。系统研究和展现了中国式营销的核心元素和价值观。 第四篇:中国式营销的演进图谱。迄今为止,营销思维基本上表现为理论思维和标杆思维,作者提出了第三种思维——图谱思维。图谱思维也可以表述为路径思维,即营销是如何逐渐成型的,企业是如何从小到大,市场是如何由弱到强的。 第五篇:中国式营销的批判。重点指出了中国式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篇:中国式营销的空间。在全球化视角下,研究了中国式营销的战略空间。 中国式营销的本质是弱势营销,弱势是中国企业营销的起点,获得生存权和实现初步发展是弱势营销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的弱势营销表现为,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在营销资源匮乏和营销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强行上马。众多弱势企业的共同努力,既迅速拓展了市场,满足了供应,也对跨国公司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同时,充分的市场竞争,也使中国企业在一个压缩式的进程中,迅速达到阶段性高度。 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凡是在战术上能够速胜,在战略上稳步推进,有足够耐心的企业,都是最后的赢家。
编辑:苗东明
mhlmiao@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7 15:50 , Processed in 0.0401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