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熊兴平答农资读者问

2013-3-25 14:09| 查看: 91632| 评论: 3

摘要: 目前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市场体系和改善农业市场外围环境。“家庭种地+企业深加工”,才是多赢的市场化格局。

因常上网发博文的缘故,我常收到农资朋友们的提问,这又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反思。我素喜欢实话实说,因此引来了些许争论。

近日得闲,我将过去回复农资朋友的问答,整理出来,以飨诸君,望各位同行和专家,抽空斧正。

 

一问   你对“公共植保”有何看法?

答:“公共植保”,有利亦有弊,其弊大于利。其利在于政府对植保事业的重视,社会各界对三农和植保的关注。其弊在于导致政府机构臃肿,人员扩张,让公民增加了机构养人的成本。植保事业,从国家农业部到省农业厅,从市县农业局到乡镇农技站,大约46级机构之多,人员编制之大,实乃增加人民负担。在美国和欧洲,并没有这么多层级的植保部门和人员。市场经济之下的植物保护,需要用市场无形之手来调节。农作物的保护,可通过农企和农户的交易行为来自行解决,政府只需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即可。对病虫草鼠害的过分夸大,对粮食不足的杞人忧天,对市场自由调节的认识不足,都将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臃肿。

 

二问   您对外资企业农资产品有何看法?

答:好产品,不分国籍,不分省界,解决农民难题最重要。我们不能代表农民,去替农民做抉择。农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为自己的购买负责,局外人无须干着急。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其产品各有优势,各有短处。自由竞争的农资市场,只会对种植者有利。外资产品的优势很多,不足也不少。本土农资的问题不少,优点也很多。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外资的市场垄断,对农民都不利。外资企业不可怕,本土企业当自强。

 

三问    你对农村土地流转有什么看法?

答:此问题很复杂,一两句话无法说清。自1949年之前,土地一直是私有的,可自由买卖或转让,如今土地属于国家(集体)所有,家庭分散经营,产权边界模糊不清。因此,真正的土地流转,不可能大范围进行。局部的土地流转,只是承包权的二次租赁,难以发达,不可能成为主流。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只不过改变了土地的种植用途,成为非农用地。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流转难以大范围流行,家庭经营土地还是主流。对于种植业,与家庭种地相比,企业种地没有绝对的效率优势。有机会承包大面积耕地的农户,其原因很复杂(如官商勾结、行政垄断和特殊背景等)。土地流转,若用于种植大田常规农作物,除获得一定政府补贴之外,其它优势不明显,故难以持久,这是本土国情决定的,非主观意志所能扭转。

 

四问    你对目前农资市场竞争有何看法?

答:中国农资市场,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对种植者有好处,但竞争过度,红海一片,对厂家有害,对农民也有害(假冒伪劣的盛行、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收入有限)。竞争比垄断好,但过度竞争,等同于“外耗”,造成资源浪费。青壮年人进城务工,部分农资企业积极退出,都是明智的选择。我在2007年撰文认为,农资市场属于丛林型市场,其表现为: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产品和价格的同质化;高度不稳定,市场变化快;外界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风险很大。目前土地分散经营,决定了中国农资市场很混乱,这恰是中小企业之发展机遇。混沌的自由市场里,机会型市场很多,细分市场普遍存在,如此更容易出黑马企业。

 

五问    你对政府部门招标采购农资有何看法?

答:这是政府“讨好”农民的表现之一,治标不治本。政府要真正地讨好农民,最好是适当限制播种面积、提高粮价和提高农村医保及社保水准等。政府招标采购农资,既未改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实,又没有遏制采购腐败的道德风险,反而扰乱了农资价格体系。政府部门采购农资,难以长久,也不可长久,估计可能是流行一阵风而已,预计几年之后会逐步退出的。政府的有形之手,重点在于维护好市场秩序,改善农业发展的外围环境,不可插手干预市场行为。对于农户购买何种农资,都交给市场自由调节的无形之手吧!

 

六问    你对创制农药有什么看法?

答:农药创制,暂时还不是本土企业的长项,但也不必灰心丧气,农药创制并不像跨国农资企业所鼓吹的那么艰难,本土中小企业也可以创制。创制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可忽视农药创制,但也不可夸大农药创制。目前,国内外企业都有一股过于夸大农药创制的风气,只不过创制农药更好赚钱而已。我们往往高看我们所没有的,而低看我们所拥有的。越新的农药,其未知风险越大,例如获得过诺奖的DDT666被禁用、氟虫腈2009年被禁用等;越传统的农药,其未知风险越小,如硫磺、硫酸铜、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磷化铝和王铜等无机农药,至今仍在使用,毒副作用较小。对自然环境而言,仿制(Me-too)农药,经过了实践和时间的双重考验,风险更低。地球不需要那么多的新结构化合物。创制农药,对于企业是赚钱的工具而已,对于地球则是潜在的未知风险。

 

七问    对中小型农资企业的市场营销,你有何建议?

答:在混乱的丛林型市场里,农资企业要做猎人型公司,关键是要学会“快速反应”。我给中小农资企业6条锦囊妙计是:1.反木桶理论——运用斜桶理论,成为专家型小众公司;2.丛林法则——适应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适应比强大更重要;3.保守法则——在不确定性风险环境里,稳健保守者更容易活下来;4.借力用力——学会借东风与借势,摸准种植业的走向和趋势;5.联合法则——在异质化互补中谋求合作发展;6.长尾法则——在利基市场上差异化,做小品种,占领小市场,做“小资”的农资人。中小企业要注重细分和聚焦,定位于小众市场,要避开大众化的常规产品价格竞争,必须具有独特的核心小众产品、快速灵活的市场反应、熟练精干的业务队伍、专注于细分的特定市场和老板韧性的长期坚守。那些特色农资企业,个性明显,产品独特,就活得滋润舒服。

 

八问   你对目前正在兴起的有机农业,有何看法?

答:温饱型农业已经成为历史,小康型农业正在走来;数量型农业已经成为历史,质量型农业正在走来;刨土地型农业已经成为历史,涵养型农业已经到来。目前中国,已不存在粮食不足的粮食危机,反而是粮食过剩、食物浪费、营养过剩、粮价低迷和种植潜亏。国人要从19591963年的三年大饥荒的伤痕记忆中,苏醒过来。历史变了,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思维也要与时俱进,老观念适应不了新形势。中国种植业,需要升级换代,需要创新超越,不要老在粮食数量问题上纠缠不休。建立在化肥、农药、激素、防腐剂、添加剂和化学合成品基础上的化学农业,则属数量型农业的范畴。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生物农业或自然农业等,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那就是走向质量型农业——吃出健康、吃出平衡和吃出自然。“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农资人的思维,也要随顺时代,至少不能落伍于时代。对于有机农业,要多鼓励和支持。

 

九问    对于家庭经营土地,你有何看法?

答:简单地说,是种植业选择了家庭经营,而不是家庭经营选择了种植业。这是古老的历史现象,又是广泛的世界现象,是一种客观规律,绝不是偶然。种植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完全同于其他行业,种植业具有自然再生产、农作物自然生长、与农民副业相结合等三大不同点。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的、长期的、现实的必然选择。家庭经营土地,作为一项制度,将保持长期不变,这是基本国策。像美国那么高度机械化的国家,农业也还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企业种地,公司化大农场,都是看上去很美的乌托邦。目前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市场体系和改善农业市场外围环境。“家庭种地+企业深加工”,才是多赢的市场化格局。企业种地,经济效率不如家庭种地,故难以成为主流。

 

十问   目前的新型肥料市场很红火,你有何看法?

答:对于小农经济,我的总体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但要改造和升级。”小农经济,是自然的、可循环的、可持续的生物经济,是低碳的、低污染和高度平衡的生态经济,但需要借助现代生物高新技术进行升级和改造,如涵养土地、提高作物阳光利用率、利用生物固氮技术和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等。不能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种植业,而需要用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来提高种植业水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种植业和家庭经营,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自然、农业和小农家庭,具有同构性。农家思想,是杂家,更是道家。长短相形,阴阳相济。小农经济的短处,又是小农经济的长处。小农经济是天然形成的,故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农业经济,是自然的、平静的、稳定的、内敛的和有限度的经济,更是善的经济。小的就是美的,小的就是好的。与农业经济相比,工业经济就像一个愣头青,信息经济还像一个小孩子。小农经济,扩展了人类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改造和升级是当务之急。

 

十一问   谈谈你对于“小农经济”的看法?

答:农药市场很混乱,肥料市场更混乱,新型肥料市场更是乱中之乱。我认为,新肥的存在,只具有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微肥不应该大量地存在。市场上真正需要的是微生物活性菌肥,其它各种小肥、微肥和新肥都是改头换面的炒作和换汤不换药的忽悠,寿命注定不可能长久。大多数土地,并不需要所谓的“微肥”,只有像寿光等这样过于商业化的化学种植,才可适当补充,但绝不可随便施用。土地是充满活性的,不是死亡的,因此活性微生物菌肥,才是改造土壤微观环境的首选。当然,目前市场上,很多活性微生物菌肥,质量不高,菌含量不足,活性迟钝,微生物标准不严,在市场营销行为中,概念大于内容,炒作大于真实,忽悠大于实效,反而败坏了微生物菌肥的名声及前途。充满活性的、益生菌的、足够含量的菌肥,才是当前田地所迫切需要的。我对新型肥料企业,并无偏见,亦无成见,我希望它们整体当自强,根据田地钝化的实况,推广真正的活性微生物菌肥。(作者讨论邮箱:xxingping@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1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熊兴平 2013-6-6 20: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f85d70101bi3e.html
引用 熊兴平 2013-6-6 20: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f85d70101bi3a.html
引用 熊兴平 2013-6-6 20:10
熊兴平答复农资网友问(1—7)

                                   ⊙文/熊兴平



《熊兴平答复农资网友问》一文,已发表于2013年02月《农资与市场》杂志营销版总第420期“农资思想库”专栏(第58—61页)。该文同时转载于2013年02月《农资经销商》杂志总第68期“主题链接”专栏(第59—63页)。

查看全部评论(3)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1:51 , Processed in 0.0361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