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农二代”职业教育之方

2013-4-10 11:03| 查看: 150979| 评论: 0|原作者: 鄢和平

摘要: “农二代”职业教育是促使新的变革成功的重要基础,他们决定了新农村发展的未来。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等城市,聚集着众多“农二代”。他们在户籍上不是城里人,却力求按照城里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他们虽在城里工作生活,但很多人已没有了像他们父辈那样的落叶归根情结。但他们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虽然他们有过一定的农村生活经历,但很多人在少年、青年时代就跟着父母或自己来到城市打工,甚至有的就出生在城镇。耳闻目睹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早已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逐渐远离和不再适应农村生活方式的人生阶段。对城市中这样的群体,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们为“农二代”。

 

“农二代”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劳动者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生存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发展潜力和社会地位。

城乡差异已成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原因。“农二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阶层,在城市中大多数处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地位和个人的初期发展阶段。许多人为了能够留在城市,不惜用青春赌明天,却往往因自身素质导致可供选择的从业面窄,生存空间小。长此以往,“定时炸弹”将成为社会的弊病,随时有爆炸的可能。

如何消除这种社会弊病,拔掉“定时炸弹”的引擎?关键在于提高“农二代”的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其中“农二代”职业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用性和培养的学习力,可以直接地提高“农二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农二代”学会在城市工作与生存的技能和本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改善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之一。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农二代”职业教育,还可以缩小社会弱势群体,扩大社会中间层,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

 

谁更适合做“农二代”职业教育?

“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大量和强烈需求,这种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普及性的正规和专业的“农二代”教育职业培训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有空白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二代”职业教育很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另一片天地。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正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核心。然而,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很多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保障“农二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这既有政府的直接责任,也有行业、企业和事业等各类组织的直接责任。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社会需要、企业发展为导向,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为办学方针,针对岗位需求、企业自身人才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和培训。因此,企业做职业教育更容易与企业人才标准、岗位要求相衔接,更能在专业设置和指导培训上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农二代”,也更具有站稳社会的优势。

现代经济学认为,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从企业角度进行“农二代”职业教育,特别是各种“合作教育”等新机制的出现,“产”和“教”的紧密结合,它能够更快地提高中国新一代农民素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有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改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可以说对“农二代”的职业教育做好了,也是企业对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

此外,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农二代”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他们来到城市后,要想在城市立足和适应城市生活,只有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才更有可能获得稳定的“新市民”地位,继而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从2008年起,一直与国家开发银行和本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进行教育扶贫项目,分两批培训了“农二代”300多名落后山区的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走出了贫困山区,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这一举措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劳动力,也为我国扶贫事业、解决“三农”问题开创了一条新路,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如何实施“农二代”职业教育

企业进行“农二代”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提高“农二代”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农业实用人才,造就新型产业农民。另一类是开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城市的培训,推进“农二代”在城市就业。

1.培养农业实用人才,造就新型产业农民。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不可分离,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开发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现在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而农村中留守的“386199部队”,种地技术和科技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只有培养和营造大规模的、素质优良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将“三农”建设稳步推进。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能力,培养适应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鄢和平)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下一页

酷毙

雷人
1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2:06 , Processed in 0.0377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