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文章中,说过古人的一个奇想,只要哼一声,鼻孔就会放出一道白光,将敌人杀于无形。自媒体时代,这种武器似乎已经诞生,网友吐槽挑错,只要哼一声,历史剧的日子了不大好过。最近热播的《隋唐英雄》与《楚汉传奇》,都遭逢这个境遇,大量网友对剧中的对白、情节进行挑错,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拍砖与调侃。 如《楚汉传奇》中,称赵高为“太监”,而宦官被称“太监”是隋唐后的事;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对此,网友笑称在任何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楚汉传奇》还有私塾教孩童们读《三字经》的镜头,而《三字经》大概成书于北宋后。据说《楚汉传奇》中这类穿帮细节很多,如出现了“驸马”、秦末的阿拉伯数字、韩信不拿汉简读纸书等。 虽说历史史实与历史剧是两回事,谁也不会把历史剧当历史教材,但这些明显硬伤还是应当避免,因为有历史素养的观众比比皆是,得照顾到这类观众的感受。历史剧经过这些年热潮,已形成较固定的几种模式,有历史正说剧、名著改编剧、戏说剧。人们对历史正说剧和名著改编剧,往往要求较高,不仅要他们至少在大事件上忠实史实或原著,还要求这些历史剧能学会用现代理性精神去反思历史。 如今观众并不会要求历史正说剧,一定得为史学买单,也不会要求它们与一些历史记载完全相符,因历史记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知,并不等同于历史事实。观众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不是一回事,观众要求的只是在编剧假定的历史情境中,具备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符合事物逻辑就可以。 如果拘泥于历史真实,也就丧失了历史剧的观赏性与艺术想象力。运用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往往是历史剧创作者的使命,也就是常说的借古鉴今。历史剧的创作者,并不必为历史事实所束缚,他完全可以重新阐释一些历史史实,并进行合理的虚构与想象。但创作者需熟悉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把古人的世界,展现得更逼真。 艺术与人文科学不同,历史学家对史料的掌握是越多越好,因为越多就越接近真实,但历史剧的创作者却可不受此限制,可更形象化、更趣味地展示那些有价值的史实,让现代人真正理解古人的精神。历史剧虽不必拘泥于历史细节,但在大的史实或小的细节却需认真对待,不能完全不顾历史真实。 历史剧看起来记下的是行动,但其内核却是思想。行动起起落落,只有人的思想真正贯穿始终。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没有错的。所以创作历史剧,应当多问历史何以如此,不要只想历史应当怎样。 永远别低估观众的水平,永远要对历史含有敬畏心,这样才可能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细节中,重新赋予那些古老的史实以鲜活的面孔和生命。人们喜爱历史剧,是因为它们能启迪当下、昭示未来。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7:40 , Processed in 0.036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