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以来,中国烟草产业已经历了5个年头的风雨兼程。自从大手笔、快反应地投身于抗震救灾以来,烟草产业正面形象的曝光率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低;而产业所涉负面事件却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这显然是矛盾的。 出现这样的矛盾,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及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随着全球控烟浪潮的不断高涨,国内的控烟组织及其控烟行动,也越来越带有“中国特色”。一方面,烟草产业被要求以高于西方社会控烟平均标准的措施来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大量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控烟消息发布更多以“新闻点、可读性”为出发点,挑逗公众认知底线,甚至于出现了两个凡是”——“凡是烟草的主张,一律质疑”,“凡是烟草的行动,一律反对”等让烟草行业无奈的观点。 五年来,中国烟草产业投入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不断增大,但却面临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和越来越狭隘的舆论氛围。但是,这种声音却并不来自于普通民众,而是被部分人士悉心谋划、反复炒作的结果。“吸烟有害健康”固然是一种常识,但烟草毕竟是合法产业,一味地“狂轰滥炸”绝非当今社会和民众的幸事。 我们又切身地体味到,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烟草企业、烟草品牌、烟草科研项目、烟草从业人员,其内心对这个产业的认同感、对烟草行业的向心力、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都如冰消雪融一般,处于潜移默化的流失之中。若这种缺乏信心的心态,成为烟草从业人员的普遍心态,那么大厦将倾,首先必会从内部瓦解。 谁的事,谁当家。烟草的事,烟草要能当自己的家长,要能看重家人的呼声,着眼长远的建设、增强意见的表达。通过“内外兼修”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产业的归属感和前进力,正当其时。 这就是产业自信的基本逻辑。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12 , Processed in 0.0380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