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个村民在“生死状”上摁下红手印,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土地,这个在中国文化中极富含义的词语,第一次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而在随后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国有土地的挂牌出让,再次解放了土地的价值,为之后的“黄金十年”立下汗马功劳。从古至今,土地一直是最重要生产和经济要素,围绕这个要素,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了无数次的博弈。而时至今日,房价被政府重点“关注”,建筑业也许要停下高速发展的步伐,将直接导致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减少,而回家种地的收益又太低,此时,围绕着土地,各个阶层的博弈再次开始,或许,诚如黄志明代表所言,是时候加大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力度了。 “种地不如打工”已然是农村的普遍现象,但由此带来的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诸多问题,也是当下需解的燃眉之急。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村种地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散户”式种植无法最大效率利用土地资源,不能形成规模化效应,自然就无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首先要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运作,也就是黄志明代表所说的“农村土地企业化”。透过这样一种土地流转机制,不仅能打破“种地不如打工”的怪圈,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更能为农村引进大量资金和技术,打造一批农业企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跳出农村来看,土地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依靠基建和房地产来拉动实体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何改变经济布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已经是当下官方和坊间关注的重点。恒产方有恒心,黄志明代表提出的给予企业“土地永久使用权”,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一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而企业文化的打造离不开一方水土的滋养。而当下我国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都有年限限制,几十年的时间或许勉强够打造一个知名企业,但离“百年老店”尚远。让企业拥有一块支持他们长远发展的土地,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不仅能广泛吸纳就业,更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步“妙招”。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01 , Processed in 0.0420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