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阅读原文片段《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p5 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感受。 举例来说, 以下不都是我们常对孩子说的话吗? “你不可能真的那么想。” “你是在故意说反话,你一定是累了。” “那么一点小事儿,值得这么伤心吗?” 长期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会让他们变得不体会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 还记得刚上完研讨班时我心里在想:“也许别的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可没这个问题。”但后来我开始留意了。下面这些对话是一天之内在我自己家中发生的: 孩子:妈妈,我累了。 我:你刚刚睡过觉,不可能累。 孩子:(更大声地)但我累了。 我:你不是累,你只是还有点儿没睡醒。起来穿上衣服吧。 孩子:(大嚎起来)不要,我累了。 I—拆解指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一直到大学,其实是很美好的时间——因为有考试。 考试一方面是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一个标准,会清楚地给我们反馈,告诉我们哪里有问题。然后,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弥补和解决。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再没有明确的标准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本来也没什么,但人类还有一个天性:最恨承认自己有问题。 于是,有人工作不如意,你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公司有问题、客户有问题、领导有问题、市场环境今非昔比,哦,自己当然说不上完美,但主要是外在的问题。 于是,有人婚姻不幸福,你问她什么原因,她说老公有问题、婆婆有问题、房价有问题、客观情况不如人意,哦,自己可能多少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但主要是他们的问题。 于是,成功的人各有各的精彩,失败的人却总是相似的——他们没办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正如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任何技能在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之前,都要你先发现自己是个不够好的人。 具体到沟通、到倾听能力上,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呢!在特定的方向上留意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确实有问题。 在这个片段中,需要你留意的特定方向就是: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当有人带着情绪跟你沟通(无论这个人是孩子、伴侣、朋友、同事还是老板,无论他的情绪与你有没有关系),你有没有做到让他感受到你承认并接纳他的情绪了? A—拆为己用 请像作者一样,留意自己生活中类似的场景——不仅是面对孩子,也包括其他有情绪的人——观察一下自己是如何与这些人交流的。 暂时不必反思应该怎样做(后面的片段会拆解),只要尽量忠实地记录对话就行。 A—拆为己用案例示范 16岁的学生A在周记里写道:我时时刻刻感到一种痛苦,这痛苦令我窒息。 语文老师读过之后,在课堂上对大家说:你们这些孩子,生活这么幸福,从小什么苦也没吃过,怎么一天到晚无病呻吟说自己痛苦?! 片段二 R—阅读原文片段《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p11 当我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种谈话只会让我感觉更糟。怜悯只会使我感到自己可怜,追问只会使我为自己辩护,而最令人气愤的是听到说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所以,对于上述各种说话方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算了吧!还有什么好谈的?” 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的困扰,那么我会感到我的伤痛在减轻,我的困惑在消除,我会更有能力面对我的感受和问题。 然而,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 1.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 2.用“噢”、“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I—拆解指要 人有情绪时都像孩子。所以,所有这些对孩子和对成年人一样适用。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要怎样做”,而是知道“不要怎样做”。因为几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面对有情绪的人却没有很好地做到主动倾听的时候,不仅浑然不觉自己做得不妥,甚至还觉得自己很善解人意呢。 面对情绪,糟糕的回应方式有7种。举例而言,刘拉拉发现前老板在背后说她坏话,非常气愤,在电话中跟我表达。而我可能会做出以下7种糟糕的回应: 1. 提供建议。“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或者,给他写一封邮件吧,客观地说一下这事情。” 2. 讲大道理。“清者自清,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够了。” 3. 心理分析。“你可能是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了。” 4. 他人立场。“其实他这样评价你,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你的离职让那个项目延期了三个多月。” 5. 过度怜悯。“他怎么能这么阴损呢,碰上这样的人真倒霉。” 6. 不当追问。“他说什么了?跟谁说的?你怎么知道的?那个人为什么跟你转述这些?” 7. 否定情绪。“不要生气啦,跟这种人生气不值得!” 有没有在其中发现你熟悉的回应模式?或者,有没有觉得你想为其中某种模式辩护——“我觉得这样挺好啊?”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原文片段提供了清晰的建议,前两条不用解释,后两条给一下案例就明白了: 1.全神贯注。 2.简要回应。 3.意译后重述。“所以你觉得生气,又没办法找他去对质。” 4.借助幻想。“要是当时有人站出来帮你说话就好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58 , Processed in 0.0368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