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图书: 《思考的力量》,保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36.00元 《如何听,如何说》,莫提默·J.艾德勒/商务印书馆/2008-5/30.00元 片段一 R—阅读原文片段《思考的力量》,p88 批判性思考的重要部分在于,将思想中下意识的部分提升到有意识的级别,这是一门艺术。这包括将推论进行识别和重组的技能,从而使通过各种推断而形成的经验对于我们越来越明显,该技能使我们可将经验分为两类。 我们学着将经验中的原始数据从我们对这些数据的解释和推论中区分开来。最终我们应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推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的观点和对人对事的假设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扩大我们的视野,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并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I—拆解指要 主动倾听能力前面几部分的内容,大多侧重于感性的方面。但优秀的沟通者,一定也是优秀的思想者,倾听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沟通。所以,主动倾听也一定包含着这样的要求:倾听同时能够主动思考。 有一种听叫“听而不闻”,有一种听叫“听而不想”。其实,只要在倾听,总是在思想的。只是,我们往往思而没有思路,想却没有想法。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倾听有时候洞若观火,但不知道为什么敏锐,有时候一头雾水,也不知道为什么混乱。 主动思考的倾听,就是要“将思想中下意识的部分提升到有意识的级别”。能有清晰的思路去辨析听到的内容,能有清晰的思路去索要更多信息,能有清晰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能有清晰的思路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能有清晰的思路和对方深入探讨。 这个片段还告诉我们,怎样有清晰的思路去辨析听到的内容:区分事实(“原始数据”)、观点(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和推论)和假设(深层的,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呼应了我们在“表达能力”的片段一和片段二所拆用的内容。确实,自己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事实、观点以及假设,在倾听他人表达的时候也当然应该梳理清楚。 A—拆为己用 1.如下的量表题,请给自己打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 A.最近在网上看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我常常觉着一些转发的文章的可信性值得质疑,并且我确实去谷歌、百度等去确认过。 B.朋友、同事或同学常说我是头脑清晰的人。 C.我常常提醒他人类似这样的问题:“刚才你说的都是你的观点,相关的事实是什么?” D.我有意识地去关注说话的人没有清晰说出的假设是什么。 2.案例情境:你听到下面这段话,请辨析其中哪些是事实(原始数据),哪些是观点(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和推论),以及背后有哪些假设: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左右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左右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唐骏。 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 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每月能拿到3k~6k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w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片段二 R—阅读原文片段《如何听,如何说》,p155 第一条应该遵守的法则是:不要轻易地去反对——或者其相反做法:去认同——别人,除非你已经明确无误地了解了对方的立场。还没有完全了解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就断然表示反对,这是莽撞无礼的表现;而轻易地表示赞同,则是愚蠢的轻举妄动。 为了确保自己在表示同意或者反对之前,完全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你可以不失风度地问对方如下的问题:“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省略号里的部分,应该是用你自己的话去说出自己对对方观点的领悟。而对方的回答可以是:“不对,那不是我所说或者想说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这样的……”这样一来,对方会为你重申一下他的观点;而听完之后,你应该再用自己的话,说出你这一次的领悟。假如对方依然觉得,你的解释并非他的本意的话,那么,你必须继续进行这一问一答的仪式,直至听到对方说:“你终于说对了。”在你终于理解了他的本意的时候,你才可以长舒一口气。只有在达到了这个前提以后,你才可以以此为基础,作出理智的、正确的同意还是反对的判断。 I—拆解指要 很多人不了解“批判性思维”的真义,以为批判就是批评。其实“批判”一词的原意是“对于是非的判断”,而不是批驳否定。所以,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倾听中去洞察、分析和评估。无论断然地反对,还是轻易地赞同,都不是边倾听边主动思考的表现。 在主动倾听并关注的片段五中,有讲到一个方法叫做意译(paraphrasing),和这个片段建议的方法是类似的。说明“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该信息,向对方确认一次,从而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做法,即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在专注听他讲话,又能够帮助自己也帮助对方理清思路。 不要认为这样做浪费时间,试试看就会知道。实际情况中,因为没有这样做而浪费的口舌、精力和时间多到难以置信。 A—拆为己用 人在听到与自己的假设、立场或价值观的观点时,会特别容易不假思索地断然反对或轻易赞同。请做这样一个作业: 去翻自己的微博,找出那些你转发的内容,看其中有没有是你轻易就赞同或者断然就反对的?你真的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了吗?真的在这一点上没有可以探究或深入了解的信息了吗? 这样的练习和反思,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听而不想的问题,从而走入批判性思维的大门,成为更加优秀的倾听者、沟通者、工作者,更加优秀的公民。 片段三 R—阅读原文片段《思考的力量》,p304 关注于某人的思考逻辑: 1.此人的主要目的是……我认为此人在追求这个目的时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因为…… 2.此人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问题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值得探究,因为…… 3.此人用于追求其目标的主要信息是……该信息应该/不应该被用于此人的思考中,因为…… 4.此人用于思考的主要假设是……这些假设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因为…… 5.此人用于思考的主要概念是……这些概念的使用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因为…… 6.此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些结论是/不是符合逻辑的,因为…… 7.此人的观点是……此人有/没有充分考虑别人的相关观点,因为…… 8.此人思考的主要含义是……此人关心/不关心这些主要含义,因为…… I—拆解指要 其中第8条费解,应是翻译问题。根据下文的解释,其中“思考的含义”的意思是出发点在为个人利益的还是为他人利益,或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还是为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读过这段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要求太难了,谁能做到呢?而且,有这个必要吗? 如果你和我的反应是一样的话,那么,不妨试一下用这片段的思路来“倾听”一下自己的思考逻辑: 1.我的目的是……试图说服自己不用做这么麻烦的事情。如果这事根本做不到,那我不用做,如果这事其实没必要,那我也不用做。/我认为这个目的是不合理的。我似乎在给自己找不必挑战自己、不必学习和改变的理由。 2.主要问题是……是否做得到,是否有必要。/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深究的,其实对于任何技能类的学习都值得先问这两个问题。 3.追求目标的主要信息是……显然要求我们在主动倾听的时候这么做,会很累很麻烦。/该信息应该用于考虑此问题,如果其实熟练之后就不累了,或者虽然麻烦但是值得,那么就不妨拆为己用。 4.用于思考的主要假设是……嗯,假设通常是习焉不察的,想想看,应该是:“太麻烦的事情最好不做”。/这个假设其实是不合理的,属于成本考量。可以改为收益考量:“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做,如果投入大但是产出也高,那就值得做”。 5.用于思考的主要概念是……“难”、“必要性”。这两个概念都是模糊概念:现在看来难的,熟练之后也许就不难;粗看没有必要性的(“以往没这么做也沟通得挺好啊”),细想也许值得(“在信息充斥的时代,能够辨别信息的头脑前所未有的重要”)。 6.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还没有得出结论。如果我得出是“现在先跳过,以后有机会再学”,那么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如果我得出结论是“不妨现在先试试”,那么就是符合逻辑的。 7.我的观点是……同第6条。 8.我思考的出发点是……本来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别给自己增加太多麻烦。现在想来,如果能把批判性思维的思路用于主动倾听,养成习惯,那么对自己和对自己身边的人,都有好处。起码,碰到真假难辨的信息、莫衷一是的争论、众口一词的职责、似是而非的劝诫……的时候,能够保持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头脑,不至于随波逐流,不至于感情用事,不至于被利用了还不知道。 A—拆为己用 1.案例情境:下面这段话,请尝试使用一下片段三的思路方法。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 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2、应用:请在一周内每天有意识地拿听到的一段话来练习这个技能。很快会发现,这些慢慢已经变成了你的思维方式,不再觉得麻烦,反而乐在其中…… 本期拆书帮,我们从两本经典图书中遴选三个片段,搭配而成主动倾听能力中的“理思路”进阶。各位大侠若能依照建议,将其拆为己用,必能强化自己的沟通能力。欢迎关注拆书帮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上搜索“chaishubang”),参与每两天进行一次的在线拆书活动。■ (编辑:吴明housy0116@
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34 , Processed in 0.0390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