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据分析,目前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约有60%~70%的产品领域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只是程度各有不同,从30%~50%不等。矛盾相对突出的产品包括甲醇、合成氨、氮肥、电石、聚氯乙烯、纯碱、烧碱、传统精细化工等。其他中下游领域也存在此类问题。各产品领域表现的过剩矛盾焦点也不同,有的产品存在产能过剩而且产能技术落后的双重问题;有的产品存在产能过剩,但是技术水平并不落后,同质化重复建设的问题较突出;有的产品产能过剩程度虽不十分严重,但是结构性矛盾较突出,高端产品比重低,差异化发展水平较低。 产能过剩已经给一些企业带来经营困难,这些企业为发展而消耗了资源,增加了排放,花费了财力,但是增产不增收,国家、社会和企业均未获得预期的理想收益,这样的发展模式必须予以纠正。 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失误,同质化水平建设的问题严重。由于企业更关注宏观市场,对产品竞争力研究不够,因此同水平、克隆式建设的产品居多,面对市场,只好竞相降价,造成企业增产不增收。 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近两年许多项目的核准权限下放,部分地区专业性把关的技术力量不强,宏观行业局面把握不力,对本地区的资源利用和产业补缺关注度高,往往认为只要有资源,区域产业布局有空白,就具有发展的必要性。 三是近些年来石化和化工整体行业经济效益较好,对GDP贡献保持在较高水平。主业是化工或者非化工的企业投资石化和化工行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判断产业发展机会和条件方面过于乐观。 四是由于国内外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及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企业出口严重受阻。 五是行业发展导向有缺憾,信息沟通不及时。 过剩产能已是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顽疾,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过剩产能问题、提升石化和化工行业产业质量迫在眉睫。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下阶段提升产业质量的具体工作将紧紧围绕解决产能过剩、发展高端产品、规范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
笔者认为,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首要工作是对过剩产能的质量进行认真甄别,按照不同的产品领域和地区条件分类型研究解决过剩产能的措施。过剩产能不都属于落后产能,需要对过剩产能的内在质量进行分析,对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客观判断,不论是仍具备延伸发展的产品还是有可能被淘汰的产品,都应认真研究分析其实现的条件和机会,不应简单做一刀切。 为此,笔者建议在“十二五”中期,企业或园区积极开展自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诊断工作,客观分析优势和问题。尤其是针对产业竞争力、产品替代性以及市场份额、系统工程的优化程度、外部资源条件和安全环保要求等,作出客观和前瞻性分析,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提升措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有利于长远发展。 (编辑/王艳华kfwangyanhua@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8 , Processed in 0.0363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