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去杠杆化接近尾声,正在稳步复苏;欧洲最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会继续在债务和银行的危机中挣扎。 美欧两大经济体的现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自2001年以来,外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欧洲经济长期衰退使我们对其不能寄予希望。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更多的是制造业复兴,而制造业回流意味着对中国的需求下降。 外需不如以前,内需其实也很尴尬。内需包括两项,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但实际上都很难靠上。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甚至在短期内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向。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长期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放眼一望,很多行业都产能过剩,不仅限于光伏,还有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建材、煤炭、汽车、发电设备、电力、电视、手机、空调、服装、玩具、鞋袜……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扩大产能。从投资品到消费品,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几乎都是世界第一,可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人均收入比美国低得多。购买力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再来看消费。消费的基础是收入,是财富的积累。但在过去十年间,收入分配并不是朝着“藏富于民”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后15年则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情况下,怎么靠消费来维持增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5%一路下滑到35%,消费拉动内需又怎能靠得住?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深刻反省,转型是大势所趋。在经济低迷期间,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刺激计划。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本来就产能过剩,4万亿元投下去,使得结构性问题比以前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更突出。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可持续。 要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在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不在于政府花钱。在政府推出4万亿元政策的时候,我就预言,4万亿元之后一定是“二次探底”。如今,“二次探底”发生了,就发生在去年上半年。 接着是政府以“二次宽松”应对,也就是业内盛传的“4万亿2.0版”,会有什么后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项目,这次批的项目大多是地铁、城轨之类,资本市场也在开闸放水。冷静观察一番,还是觉得政府应对经济探底是老一套。这次财政没那么多钱了,就开始发债券,包括城投债和企业债。如果出现“三次探底”,会在什么时候,我还不确切,也许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5:05 , Processed in 0.0729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