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者不是余华,而是慕容雪村甚至李承鹏。那么我会有更好的评价。但这是余华。我对余华的期待要超出这个水平很多。
书里延续余华风格的似乎只有一大堆的死亡,其实也变了。只能在偶尔的长段叙事里看到一点点余华的影子。我记得好像余华说过的,描写死亡是一个作家的软弱的体现,这个故事里不算是软弱,这里讲的是一大堆死亡后的灵魂的回忆故事,死亡的概念被虚化了。 书里写了七天,在每一天都讲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并没有关联起来,这就让这本小说几乎成了一个短篇小说集,如果说有什么关联的话,就是它们所叙述的情感都是关于绝望。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从各个角度走向绝望。走向最后的“死无葬身之地”。余华之前的任何一个小说从来没写这么碎过,其他的书里讲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或者某个年龄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着连续的情感,一点点来渐入佳境,一点点苍老和绝望,情绪是深沉的感伤。到了这里却多是充满了短暂而猛烈的情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悲剧来表达的,被贫穷逼死的女人,被不公正逼死的男人,叙述手法的改变我认为是改变得很糟糕。变得肤浅多了,也刻意多了。
叙述风格的改变我认为是某种程度上迎合市场。这本书毫无疑问会卖不少出去,从初中生到大学教授都会是读者,他们将收获差不多的情绪感染。就像《三言二拍》一样。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伟大的作家带来精神上的提升,但至少应该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和更深层次的感受。余华带来的东西,我们在这些年的微博上的各种惨痛的故事里,在形形色色叙述苦难的网文里都感受过了。类似的情绪的冲击,我们也在慕容雪村早几年前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还有众多类似的网文里看到了。因为这种情绪冲击其实是极端的并非人的本质的,所以我们可以说金庸、琼瑶、安妮宝贝、郭敬明是优秀的小说家作家,但不会说是他们是伟大的文学家。印刷体所能成就的东西是该高出于此的,就像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及《在细雨中呼喊》,那种浸透在文字里的细腻是要把人溶化进去的,是用的并不极端的东西,轻易就唤起我们的共同经历和隐藏起来的深沉情绪的,而不是用的极端事件比如特别的贫穷和不公正。
余华在故事里还加入了很多都市剧里的俗套情节,比如和李青恋爱那一章,表白是从“我觉得你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样的搭讪开始,还有恋爱后如何忍受同事的嘲笑,老婆如何就跟着别人走了,这些叙述格外的电视剧化。不过如果这本书是电影剧本,我想可以拍出来一部不错的电影。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2:36 , Processed in 0.0383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