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药色变源自不了解 时下,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由于缺乏对农药的了解,导致“谈药色变”。所谓“不知者不为罪”,他们表露出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虽情有可原,但有些地区在城市绿化,草地维护时把农药完全“拒之门外”,这就有点因噎废食了。农药是科技进步的结晶,农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药的使用促使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翻了6倍。在我国,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每年挽回经济损失3500亿元以上。我国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约1700余种,造成严重危害约100多种,重大生物灾害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据测算,如果不采取防控措施,每年造成我国粮食产量损失2200多亿斤,油料370多万吨,棉花200万吨以上,果品和蔬菜上亿吨,潜在经济损失5000亿元以上。现代农药已超出传统农药的概念,不仅用于传统的农﹑林﹑牧﹑渔等大农业领域,还用于卫生、建筑、交通、纺织、皮革、建材、军事等非农业领域。毫不夸张的说,现代农药已经涉足人们的衣食住行。 仇药情怀须谨慎 所谓“仇”者,是一种情绪化的对立,可谓水火不相容。“仇官”、“仇富”一说,虽偶尔见诸于报端,但绝非主流称谓,更无严格定义。贫富差距拉大和腐败横行,制造着社会阶层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如不及时清理则最终会化为一种最简单的情绪,那就是——仇恨。若动辄就给某种产品贴上“仇”字标签,则太具杀伤力,很容易地造成分化和对立,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仇农药”就是一种极不应该的社会现象。有植保专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消费国。从蔬菜、水果种植到牛奶、红酒生产,农药的违规乱用、超量使用,渐成“舌尖上的安全”的杀伤利器。不仅仅农产品,土壤、地下水等农药残留也在增多,成为美丽中国的“隐患”。但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减量”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发展,在“安全”上做文章。在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加工上构筑“安全屏障”,实现“四保险”。 新农业有赖于新农药 防治病虫害、保证产量和品质,难免要使用农药,农药残留也同样难以避免。这种必然性和残留可能性,凸显出有序引导、安全监管、打击滥用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制定严格标准、监管不留死角,才能刹住农药滥用,平复公众焦虑。应该说,农药滥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缺少比农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替代技术。关上“农药门”是不现实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推广生态种植精细田作、研发生物或物理方法来防虫除虫、改进升级低毒低残留农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等,都需要相关部门在农药监管之外积极探索。科学种植、科技兴农,健康才有保障,农业才有未来,通过抛弃农药来获得农业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未来,农药农业仍将风雨同行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3 , Processed in 0.0379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