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雨过天晴云破处 ——汝瓷的鉴藏与投资

2013-8-23 10:25| 查看: 104395| 评论: 0|原作者: 张志伟

摘要: 中国艺术品鉴藏与投资”总裁班精品课程之一

汝瓷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汝窑为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首,与官窑、钧窑、哥窑、定窑齐名于世。

历史上河南瓷业兴旺,因此各地窑口为汝窑的创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经过盛唐时期瓷业的勃兴和五代后周创办的柴窑,为汝窑的创烧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运用铁的还原恰倒好处,使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所以历经沧桑而盛烧不衰。到了北宋晚期宋徽宗时,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以奢侈豪华为尚,改为以玛瑙为釉。用玛瑙石作釉料,对汝瓷形成的美丽釉色,可以得出理想的效果。

由宋初创烧的汝窑,经过演变与发展,到了北宋晚期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品,进入黄金时期,延至金、元,虽有恢复之举,然而已达不到宋汝之传统瓷艺,技术失传,生产大降。元未已至尾声,明代则全部停烧,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

汝瓷的时代分期

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有的碗、盘里壁以简单的几道凸线将器壁分成几个等份,从而打破了器表素净单一的格局,具有早期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花纹样,碗、盘里壁除凸线纹分成六等份,有的还在各等份内刻以折枝花卉,或用刀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此期产品釉色莹润,器表开片密布,制作工艺更加成熟,在发展中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此期的汝瓷专为宫廷烧制御用,以玛瑙为釉,出现了特殊色泽,工艺愈加精湛,产品优良。然而由于受到宫廷严格的限制,所以持续生产的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更少。

第四期:即金代。由于技术南流,金人占据中原,对汝窑虽有恢复之举,但已是每况愈下。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仅能烧制出一般的汝青釉制品。

第五期:即元代,为汝窑的衰落期。然而由于战争创伤,技术失传,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习俗影响,汝瓷产品胎厚粗笨,工艺欠佳。生产品种仅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施半釉,有的为了叠烧,碗、盘的里芯露胎无釉,胎体粗松呈土黄色。从此宋代汝瓷的历史风采便销声匿迹,到元末汝瓷已至尾声。

存世量、分类及辨伪

汝窑由于作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经过元、明、清几代的历史变迁,现存的汝窑传世品究竟有多少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国陶瓷史》载:“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二是《汝瓷的发现》一书中详列传世汝窑瓷器65件。

据现有资料统计,目前已知汝窑传世品的数量约为77件,主要收藏在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地。

官窑和民窑

汝窑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为宫廷贵族烧的器物,最常见的釉色是天青,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誉。多为素面,通体有鱼鳞状的开片,也有少数刻、印有花卉装饰,或贴附莲瓣花和镂孔技法等。虽烧制时限短,产量有限,但质量最精美。另一部分是为广大民间烧制的瓷器,器表特别注重装饰,多为印花和刻花青瓷,烧造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生产数量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时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为了加以区分,前者可定为汝窑的官窑或“汝官窑”,后者当为汝窑系的民窑。学术界也常习惯称之为“临汝窑”。

辨伪

制作:真品为手拉胚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仿制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仿制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仿制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仿制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

当然,判断一件珍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

汝瓷的特征

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征。

一、胎色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

汝瓷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等。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

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

五、开片纹

开片起初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瓷的收藏市场

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54万美元成交。之后,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更是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香港苏富比20124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

市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会引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收藏

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不足百件。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拍卖

“目前在欧美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拍卖价每件应不低于200万美元。”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称。

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称,能够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稀少,且主要在欧美市场出现。

对此,刘尚勇也表示,大陆拍卖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五大名窑的身影,“乾隆很喜欢五大名窑瓷器,但从乾隆朝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是到处收集。”

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也是拍场宠儿。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中国瓷器也在国际拍卖市场上频频爆出天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彩瓷最为突出,突破亿元大关的大都为乾隆彩瓷。相比之下,五大名窑瓷器的拍卖价格并不是天价。

对此,甘学军解释,这种拍卖价格的不同是受到目前收藏风尚的影响。尽管五大名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但国内藏家的收藏品味偏向于明清官窑,尤以雍正和乾隆官窑为主,“国内藏家喜欢色彩艳丽的审美。”与此同时,国内高古瓷器市场有很多法律限制。为了避免盗墓猖獗,高古瓷拍卖是受限的,由此国际上对五大名窑瓷器的投放量也有限。

(编辑:吴明 housy0116@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志伟)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1:55 , Processed in 0.0353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