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定两赢”的保障 “四定两赢”的实质是“密集分销”,既然这样,运动成功的基础就是,客户要保证人、车分布的密度和频次,也就是说,客户要“上车上人”。 这里面有两个难题:其一,“上车上人”要花钱,很多规模小的县级客户肯定有顾虑,投入的资金啥时能回来?其二,“车”“人”上了,如何做到跑线的经济高效,避免“空跑率”太高? 李总的办法是,每个地区车(车辆)、人(送货员)、线(拜访路线)、点(终端门店)、量(SKU数和铺货数)要量化,客户要按照销售大区设定标准,在规定排期内进行资源配置。比如,要求每5个乡镇配置1名业务和1台厢式货车,单车覆盖网点不超过100家,细化为3条线路进行循环拜访。而且,路线、人员、车辆的对应关系及图示要“上墙”。 如果客户在规定排期内达到了公司“上车上人”的标准,同时在随后的市场检查中,终端合格率在60%以上,客户将会得到以下支持: 1.客户每辆车每月补贴500元,合格一月给一月,时间为两年。两年补贴1.2万元,差不多是车价的40%。 2.在保障送货员现有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公司根据毛利情况,不同产品实行不同额度的“单件提成”,“额外”支持送货员一部分提成,由公司业务人员结案,次月返还,执行期限与“井冈山村村赢”运动同步。但“雷区”是,“客户不能降低原有工资标准,不能挪用公司支持的提成,更不能虚报人员套取提成”,如有违反,除扣除涉事金额外,还将对客户予以罚款,甚至拆分市场。 除此之外,李总还进行了组织设计:每个销售区域改名为“战区”,区域经理改名为“司令”,以下的销售人员,称呼从“团长”到“队长”,而且还成立了“特训营”,每个销售区域每月综合排名靠后的,要进行一个月的“回炉再造”,这一个月内,这些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销售大区的范围内,到其他区域检查农村市场的推进情况,依据“四定两赢”的项目设定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在“四定两赢”保姆式的政策帮扶下,客户的后顾之忧不是问题。 现在,给足你产品利润空间,还有各种渠道政策,甚至包括你的后勤保障,你还在犹豫什么?! 绑架客户 在李总“大棒+胡萝卜”的政策压力下,加上行业老二的品牌效应,所以,客户也只能发发牢骚。何况李总给的政策也不错,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最终绝大部分客户还是和公司签订了第二年的销售合同。 李总认为,合同签订了,才能把要求落实到纸面,完成“要行动”到“动起来”的角色转换。正如“正面抗战”必须要有“敌后抗战”支撑一样,运动需要同盟军,绑架了客户,让客户与公司“风雨同舟”,“井冈山村村赢”运动才会有巩固的阵地依托。 李总的办法是,“任务指标绑架”: 第一,表面上,业务任务与客户任务一致,看的都是合同版任务,但实际上,与业务薪酬挂钩的考核任务低于合同版任务,合同版任务被视为业务的“挑战目标”。 也就是说,业务薪酬考核导向是“保证基本,鼓励多挣”,完成“挑战目标”,有两项激励:每超1%,按照省级区域销售级别,每个点100~200元不等,上限为120%;其次,季度销量在“挑战目标”之上,每超1%,每个点150~200元不等,核算区间为120%~150%。 这样做,避免了业务和客户一起崩溃,避免出现“反正完不成了,爱咋地咋地”,最大程度减轻了市场发生动荡的可能性,毕竟在收成保障的前提下,业务人员才有动力持续给客户增加压力,也才能保证团队稳定。 第二,按合同版任务,与客户、业务签订责任状,每月完成率、同比增长、环比增长都有要求。客户完成,有返点;业务完成,将作为晋升的最重要考量标准。 福过灾生 半年后。 在公司的半年度总结会议上,李总被老板点名表扬:截至6月底,全年任务完成了65%,增长率在120%以上!而且,在农村市场,“四定两赢”的效果显著,不论是终端表现,还是销量,已完全压制住了行业老大! 李总意气风发,准备在2012年下半年大干一场。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上半年的成功,并不代表下半年就一路坦途。 随着“井冈山村村赢”运动的深入,问题出了不少: 一、业务为了完成任务,客户为了得到公司的补贴,配送人员为了拿到提成,积极性虽然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是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持续压货”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上半年的农村渠道尚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库存压力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下半年渠道终于爆仓了。 持续加大渠道库存的结果就是,铺货一大堆,返货一大堆,进销存节奏被打乱,月月都是月底集中进货,下一月的前二十天都在消化库存。 二、由于产品动销持续放缓,所以,“四定两赢”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配送人员挣钱越来越少,流动性就大了;配送车辆空跑率也高了;陈列还得投入费用维护;产品新鲜度调整,牵扯精力极大…… 三、产品组合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四定两赢”的“定品定量”中,李总定下了农村市场高中低档产品的基础铺市品项,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却是,除少数几只低端产品大行其道外,其他产品在终端的表现却是:库存不足、陈列位置被挪用。 而客户和业务振振有词,农村市场消费力有限,高端产品毕竟是小众,低端产品才是主流!何况,公司要的是销售收入增长,不论什么产品,达成指标不就完了?!作为负责监督客户的公司业务,虽然自身薪酬方面有品项考核,可一个月千数块钱,远远没有超额奖励更有诱惑。于是,低端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甚至部分市场为了拿到返点,四处窜货,结果部分低端产品回流至城市市场,拉低了价格。 四、军事化组织形式流于形式。团队运作模式和之前基本没有差别,“三分钟”热血之后,还是之前的老样子。而且,在销售大区范围内,每月排名靠后的市场,基本上就是那几个,因此,进入“特训营”的,基本上就是那些业务,虽然几下狠手,但位置变化依然不大,靠后的依然靠后,在前的持续在前。既然团队的“满血”状态在逐渐消逝,而又找不到更有效的办法,不断去刺激出团队的“high”点,那么团队只能演变成逐利的散兵游勇。 五、公司树立起来的多数农村样板市场,大部分只是按照“四定两赢”标准堆砌出来的,表面看,产品“高大全”,陈列“高帅美”,实质上不过是“丝”而已,因为它们并没有实现良性动销,是靠输血成长,而非自行造血。 面对不利局面,李总下半年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促销,比如重新优化配送路线,比如对客户、业务加大产品品系考核,比如加大窜货考核,比如加强对样板市场的费用使用监控…… 2012年下半年总算没有跑偏,全年增长率达到了93%。但这只是渠道扩容模式的进一步强化,而农村市场的品项销量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而到了2013年6月份,由于农村市场的增长逐渐停滞,面对老板要求的持续增长的压力,李总不得不选择出走。 快增长的代价 在整个行业放缓的时候,依靠渠道扩容模式成倍放大的方法,依靠促销保驾的高增长,可持续发展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乌云团。 在“运动式”打法的盖头下,别被增长蒙蔽了眼,只顾数量的增长,却忽略了质量的优化,最终造成战略性跑偏的后果。 运动式打法可以凸显某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导向,也可以洗涤团队的职业懈怠情绪,把已呈散沙的团队成员重新捏合。事实也证明,很多“运动式”打法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有些“运动”却是来时轰轰烈烈,去时一片狼藉。 运动式打法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关键在于企业经济结构健康的实效,这样的“增长”才会稳固。这其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渠道扩容,还是结构调整? 拿李总2012年的业绩来说,增长达到93%,数据确实漂亮,但是,这背后却是,中端产品较上年增长20%上下,高端产品不足10%。换句话说,这一年增长的源泉是低端产品,而且拉动低端产品的动力是大力度的压货和不间断的促销。 表面看,李总的“井冈山村村赢”运动不能不算成功,为公司又精耕出“农村市场”这条增长路径,但实际上,农村市场难言成功,几只低端产品撑起一片天,不仅利润空间有限,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因此,企业的业绩增长不能仅仅瞄着渠道扩容,还要注意产品结构、利润结构、渠道结构、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跟进。 二、资源密集型投放,还是注重节奏? 过去,高库存会被高速增长、扩容的渠道消化,现在,当渠道库存接近饱和或过量的时候,用压货的办法,只会是规模上去了,却不经济了。靠资源密集投放来拉动销售增长,只会把库存压力和产品动销这对矛盾在更大的尺度上放大,直至有一天渠道压无可压,要么反水,要么毁灭。 三、是短期斩仓,还是长期持有? 很多时候,因为指标就摆在那,完不成就会走人,所以,营销经理人的最优选择自然是“短平快”,而“运动”方式无疑是比较好的载体,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往往只是一个口号。一时增长的背后,可能是通过“杀鸡取卵”或透支未来换来的。 四、军事化管理:套个马甲,不如长效执行跟上。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3:06 , Processed in 0.0418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