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超越前述的“逆反心理”跳跃到新一个层面“英雄心理”,是这里的关键! 雷军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投资决策和组建团队上的英雄情结,一个是实际操作中的切入点把握。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覆盖中国,他敢做WPS;大宇《仙剑奇侠传》单机游戏覆盖PC,他敢做《剑侠情缘》;紧跟1999年成立的当当模式之路, 2000年他投资了卓越;踏上2005年的PPG模式跳板, 2007年他投资了凡客……无论从哪里、从何时切入,他都要求自己的企业成为该领域新的英雄。 而苹果这个跳板他同样抢到了。只不过他一直等到2010年中期安卓手机美国销量首次超过iPhone后,才开始正式切入(小米的操作系统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优化版)。自然,小米打不倒iPhone,但也要借它的势,成为站在另一极的、新的行业标准! 三星到2012年初才开始大规模通过诉讼方式,来借用苹果这个跳板,自然,它也成功了,甚至抢去了苹果部分份额。直到今天,当人们知道iPhone 5S依然在用三星的A7处理器,才知道三星的全球讼战原来是一种“跳板借势”策略。 还有另外一种借势。乐视超级电视发布,一定要拉上给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和液晶屏高手夏普的名号,也是在借势。而乐视借势的第三家是主流芯片品牌——高通,它同样也出现在小米发布会上,也是小米唯一邀请上台的供应商;高通(Qualcomm)同时也是HTC、诺基亚、MOTO、LG、索尼等国际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小米当然是为显示自己与国际大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3.聚核 很多中国企业创新业务,以为有个创意、拿个配方、买个技术就够了,其实人才是核心。 有个雷军,成就不了小米技术形象的坚硬内核。苹果公司虽然2007年推出iPhone,但其实相关技术储备却至少有10年的历史。你怎么让顾客相信你的技术内涵?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在粉丝传播过程中,最核心、最有效的内容发布群体是“核心粉丝”,他们一般是发烧友级别的手机爱好者,充满专业的“鉴赏者心理”,对各种手机研发历史、技术数据如数家珍,你怎么吸引、推动他们为你的产品做口碑? 小米一创立打出的口号就是“为手机发烧友而生”。光靠雷军能吸引发烧友?别逗了! 因此一定要先组一个让人信服的团队。这就是为什么到处传颂着“小米公司七人超豪华联合创始人团队”的信息:雷军是金山软件董事长,林斌是谷歌研究院副院长,洪锋是Google高级工程师,黄江吉是微软工程院首席工程师,黎万强是金山软件人机交互设计总监、金山词霸总经理,周光平是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刘德是来自世界顶级设计中心Art Center的工业设计师。 这些人本身就有大量的技术界朋友。小米实际上在微博传播之前,先建立一个小米论坛社区,将一众IT和手机朋友聚集在一起,通过他们再聚合一批手机发烧友,参与、讨论与整合之后,再发布相关技术信息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影响下一层更多的“鉴赏者”。 小米手机释放大量类似:每秒8800万三角形的渲染能力、每秒5.32亿像素填充能力、F2.4大光圈、Launcher FPS测试、ALT系统测试……的专业词汇,不断强化“鉴赏者”们的信心和兴趣,并推动他们一圈一圈向外传递小米信息,甚至直接引发购买。 我们访谈到的一位手机发烧友级的小米粉丝Z,除了自己拥有一部小米工程机,推荐亲友购买的小米手机达到6部!他的口头禅“别听别人瞎扯!听我的,看数据!” 确实,听上去十分让人信服。 4.结构 仅有硬件方面的传播“一级发动者”是不够的。手机硬件能保证基本的顾客群,但不能保证将顾客群扩大。 玩过55部手机的雷军知道顾客对手机的关注,实际上有一个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手机硬件、操作平台和应用程序。 电信运营商相当于高速公路,手机本身相当于路上跑的汽车,手机操作系统相当于汽车上的驾驶系统,而应用程序相当于驾驶舱里的CD播放器或者GPS导航仪。你以为顾客要的是汽车,但他们其实要的是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地,是驾乘体验和达成目标。 如果三个层面都产生相应的粉丝群体,就可能产生最大的、互动的、叠加的推广效果。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保险之举:一旦硬件失败,但软件可能成为下一轮融资亮点。因此小米公司做的其实是三个产品:硬件级别的小米手机、系统级别的米柚、应用级别的米聊。 这三个产品尽管在用户上有交叉,但分三个方向满足了后来粉丝的三方面需求,或者说吸引了三类粉丝。小米手机直接针对硬件粉丝,米柚比手机早一年发布并安装到多种手机上(例如MOTO),米聊更是很早就在安卓市场上被广泛下载并产生比微信更早的一批通话应用粉丝。 2010年就推出的米柚,实际上是安卓系统的一个优化版。它充分运用了安卓系统与苹果系统的斗争,但又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改进而高于安卓系统,因此维基百科评论“米柚令Android系统被订制得非常中国化”。在各类手机论坛中,当你看到“用MIUI替代安卓,手机瞬间提高了一个档次啊”类似的话,这就是小米所要的效果——尽管你还没有用到小米手机,但你至少知道米柚比其他安卓系统更好。 很特别的产品是同样在2010年推出的米聊,它戏谑人生、替代电话的存在方式,帮小米吸引了第一代的非技术型粉丝。这个“泡妞神器”之一,更多地聚集到那些具备“逃离者心理”的人群,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熟知小米。“米聊泡妞泡了上司,我咋办嘛?”“米聊泡妞宝典发布”……这种娱乐气质的话题发布,给小米蒙上另一层有意思的色彩,也拉动了大量有关小米的谈资。 手机+米柚+米聊的三层机构,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小米拥有了可以和苹果全产业链(iPhone+iOS+Appstore)虽不能“对等”但可以“对比”的地位。有对比,就有推广内容,就有消费联想。 魅族M8尽管早于小米两年,它基于安卓优化版的操作系统独立品牌——Flyme迟至2012年年中才发布,又反过来比米柚晚了两年。因此,魅族在手机硬件之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方面,没有更多技术型或娱乐型话题,也无法产生多元的话题互动,这导致它的整体形象不完整,实际上也影响了它的粉丝数量和结构! 5.出击 如果说前面四点是最重要的造粉基本功,那么从这个环节开始,造粉工程正式启动。 小米的造粉特点基本就是主动出击式的造粉过程。 这一点很难吗? 很难。 为什么? 因为意识。 如果你看过Amanda
Palmer的案例(参见前文),你就明白:大多数传统企业和那些传统艺术家一样,根本不愿主动投身于“群众”中间,进行开放、积极的交流。说白了,它们等待粉丝来“粉”自己,而不是先去“哈”粉丝,然后再吸引更多人“粉”自己。 你望望周围,高高在上的企业和躲在办公桌后面的管理者太多了。其实从它们的广告风格就可以看出来:我很专业、我很牛,我生产了你应该需要的东西,你来购买吧! 小米没有资本这么牛,它也没有资本去到电视、报纸上打广告。所以它必须主动去“哈”粉丝。 小米用的方式主要就是这么几条:放下姿态,全民出击,多点接触,积极回应。 从雷军到工程师到销售到客服所有人,都在粉丝面前放弃身份感,扁平到一条线,然后将这条线围成一个圈,把粉丝包围起来;从核心的小米论坛社区开始,延伸到各类网络平台、触点上主动去寻找粉丝,对其提到的问题必须快速回答,然后争取将他们转化为关注自己的人,然后转化为“粉”自己的人。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22:32 , Processed in 0.0403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