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样本偏差陷阱。 企业搜集到的样本数据看上去很多,但有时却不全面而具有迷惑性。 2006年,某知名化妆品牌因被检测出重金属含量超标而下架。新浪上的网络调查显示,95%的网民表示不会再购买该品牌产品。但是该品牌产品重新调整上架后,销量虽然下降了40%,但远不及新浪的网络调查的糟糕程度。 上述网络调查虽然有足够多的样本,但是网民不能代表该品牌的全部消费者。如果该品牌以上述网络调查作为决策依据,就有可能产生偏差。 2.信息缺失陷阱。 在拥有大数据的情况下,一家企业能够轻易地知道自己与顾客之间的交易信息,但却不知道竞争对手或者其他类型公司与顾客的交易情况。这种信息断层,会对大数据营销带来一定的效果壁垒。 国内一家航空公司把一年乘坐40次航班以上的旅客确定为金卡顾客,20次以下的确定为普通卡顾客。他们后来查验了公司所有持卡顾客的情况,并把竞争对手的旅客订单进行对比后发现,在该航空公司界定的普通卡低端顾客中,有相当一部分顾客实际乘坐次数都在20次以上,但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且分散乘坐不同公司的航班,导致在每家航空公司都没有金卡、银卡。 这些具有高的潜在价值的顾客,航空公司只有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后才能察觉。 3.内生变量可能模糊因果关系。 国内一家电商消费品企业用大数据软件判断得出,某个消费者可能是价格敏感者。于是企业打折促销、发放折扣券,确实诱发了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这样的数据可能是被企业的促销信息“污染的数据”,而不是该消费者内生的“干净的行为”。 营销人员可以通过故意改变营销条件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正确与否。比如过一段时间后折扣改变为15%,看看消费者是否继续购买。如果他不购买的话,之前的判断就是正确的,如果还是继续购买,那说明前面判断是错误的。 需探讨可联系编辑:冯华魁1301446679@qq.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22:30 , Processed in 0.0390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