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中的于东来
应该说,迄今为止,于东来式的乌托邦,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 但这场风波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相反,它是必然的。 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实际贯彻的是“内方外圆”,即对个人理念乌托邦化,对企业务实化;对内乌托邦化,对外市场化;对员工待遇、生活乌托邦化,对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和严格化。 也就是说,过虚的东西,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说法”。具有操作价值的,就较真,不具操作价值的,就停留在理念层面。 第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由于市场环境相对宽松,企业业绩一路快速提升,于东来既有条件,也有资格大谈他的乌托邦。 第三,他的务实做法为那些乌托邦式理念提供了支撑,比如员工得到了实惠,企业发展势头较好。文化水平和见识都较低的员工,自然容易接受这一套说辞。 但企业运行到现在,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变化。
1.电商的崛起,门面租金高企,让企业承受到巨大压力。 个人认为,胖东来批量关店的真实原因一定不是管理或者卫生不达标,这不是原因,只是借口。一个商业企业批量关店,原因一定是来自经营。
2.企业跨区域开店,同城多点开店,造成员工迅速增加。于东来个人影响力一定会下降,他定的那些制度一定会打折,他影响不及的地方原先的那一套一定不可复制。 一方面,公司没有能力复制出多个“于东来”,另一方面,公司也无法容忍更多的“于东来”式的人物。于是,轮到于东来看不惯了。 “做大胖东来是个错。目前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的驾驭能力。我已经不快乐,何谈员工,何谈让员工输出快乐?” 自己不快乐,员工也不那么快乐了。这种说法大概最能反映于东来内心的焦虑。他还有此看法,“回头来看我们发展得太快,我们的管理、技术、能力都不具备支撑从每一个胖东来人身上完全体现我们的理念,我们的体制和制度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每一个胖东来人的专业能力还不能完全保证每一个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售后服务都是安全的、实在的、合理的,能让每一个顾客放心、舒心”。
3.于东来式的管理像其他任何管理方式一样,边际效用是会递减的。 后续创新上不来,倒逼着于东来进一步向哲学层面、乌托邦层面迈进,反而会把说辞变成行动。
4.胖东来看似人性化,实则极其严厉的管理方式、管理政策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其负面作用就开始显现。 比如高工资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幸福感,但这不是绝对的。时间长了之后会削弱这份感动和感激,不同岗位之间薪资差别也会引起嫉妒和不满。而那些基于社会公德的要求,也会成为负担。 一套说辞说得太久了,太玄了,最终也会引起反感。
5.于东来的“心灵鸡汤”,更多地表现了生活关怀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同时,不断提升的要求,也让员工承受重压。 你要与员工分享就大方地分享就可以了,不必给出那么多明显不被主流商业文化接受的说辞。在商言商,这是商人的本分。 公司是一个小世界,大平台。作为公司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把这个平台打造好,然后,员工、顾客、股东、社会自然会各得其所。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角色。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必越俎代庖。
6.创业是一码事,让事业发扬光大是另外一码事。 客观上说,在中国式创业中,天时、地利、人和占有更大的分量,个人天分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否则,你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多数企业是在创业成功后出现不可收拾的问题。
尽管风波之后,议论纷纷,但此事到目前为止,于东来演绎的仍不失为正剧。但胖东来的潘多拉盒子或许已经打开,想再重新盖上,也没有那么容易。 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回归正常的商业思维,把企业当成企业做。企业只产生企业家。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作者微信订阅号:金焕民论坛。本文部分于东来本人的言论,来自于大河报等媒体的采访。)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8 14:54 , Processed in 0.0453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