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作为品牌营销典范,连续几年来的品牌互动创新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可口可乐的“昵称瓶”、“歌词瓶”做为业内经典品牌案例,本文将从一条线索,三个维度来讲述笔者眼中“可口可乐的营销轨迹图”,剖析品牌互联网化要具备的“导演思维”。 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
2013年,绝对是让众人眼前一亮的时间节点。当可口可乐与五月天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贯彻快乐)》已经开始在网上热播,可口可乐顺势推出了二十几款“快乐昵称瓶”,选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印在饮料瓶上,如“喵星人”、“文艺青年”、“小清新”、“纯爷们”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贴近消费者的互联网社交方式和沟通习惯,让消费者能通过分享,拉进彼此的距离。同时,五月天的五位成员也分别拿到了专属定制“昵称瓶”,借助粉丝的力量,积累了品牌传播的强大势能,为后面的摧枯拉朽之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4年,从“昵称瓶”升级版的“歌词瓶”,又一次让消费者见证了可口可乐营销人的妙想奇思。 弓不虚发的可口可乐
2013年是可口可乐年轻化的元年和营销思路转变的拐点,其文化内核得到了升级——年轻人的饮料,快乐的氛围、青春卖萌的品牌调性 。据可口可乐的2009年制定的“2020战略”,用十年的时间,让品牌在120多年时间内创造的规模实现翻番,也就是说,从每天供应16亿瓶可口可乐产品增至超过30亿瓶。 “2020战略”制定之后,可口可乐快速的布局。2013年以前,可口可乐已经悄然调整了组织架构,2006年成立整合营销部,2009年变CMO为CMCO,首席市场官到首席营销商务官的转变,将市场和商业统筹在一个领导下负责,让空军和地面部队实现了对接,团队能够实现一个目标快速采取行动。2011年,成立互动营销部,聚焦数字营销和社会化媒体营销,数据化和品牌化成为了两个清晰的维度。 Wendy Clark讲述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虽是一小步,却是品牌营销一大步,甚至可以说成华丽的转身,通过拥抱新媒体,丰富了自己的DNA,进而提升了行动敏捷性,及具前瞻性地把握住品牌传播的变革,也就是现在大热的粉丝经济。对比一下诺基亚、联想品牌转型路,这种感悟会更深。
想要把一个营销案完美执行,可口可乐最大的贡献是团队架构的改变。笔者认为他们把一个营销活动当成一部电影来对待。内部称为项目制,笔者更喜欢称为剧组制。它的特点是通过一个剧本,把所有的人员聚集起来,进行分工、明确目标与责任。根据剧本的进度,合理调配资源。电影杀青,剧组就地解散,等待再一次的召唤。 导演就是项目总负责人,制片人就是财务官,大家围绕核心目标展开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歌词瓶”为例,他们内部就有这样的规定:所有参与项目的部门有共同的目标——市场销量和份额指标、消费者指标。从导演思维来看,项目执行期的销售目标就是票房,演员就是代表不同主题的瓶子,观影群体就是品牌互动的群体。 该制度对所有的电商企业会有启发,尤其是做大促的时候,如何协调团队内部资源,借助互联网实现“多任务、导演制、扁平化”革新,变得更加适合这个时代。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1:31 , Processed in 0.0378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