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农资销售模式,农资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用户手里,一般是通过县域经销商批发,零售店销售才能到用户;但最近一年多来,随着农资电商的强势介入,农资产品恨不得一步直接窜到用户手里,好像不这样做,就不能自诩为电商平台,目的很露骨,但渠道扁平化。 从传统销售模式来看,县域经销商是所有生产企业非常倚重的合作伙伴;从电商模式来说,也是所有平台绕不过去的坎;倒不是说代理经销环节怎么牛,但物流中转和分销功能,至少目前是离不开县域经销商;综合植保技术、物流配送、地域优势、资金实力等要素,我更看好县域经销商未来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升级,就目前来看,他们已经在电商渠道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一、成为全国性电商平台的服务网点 一、理性看待各种平台的诱惑,抓住自己核心的东西 电商来了,价格低,那是针对消费者的,我们不直接消费,我们是二传手,当然有人说我们也可以拿来加价卖啊,还有空间,你自己都可以问问自己能瞒消费者多久? 电商来了,能帮我开拓市场,抓用户。试问,抓的用户是你的吗?你能控制吗?那是电商平台自己的用户啊,人家可是冲着电商平台来的,不是冲咱们经销商来的! 电商来了,加盟,吃喝不愁,不赊欠,不操心,接订单送货就行,请问目前哪个电商平台能养活你,你能彻底放弃线下经营资源吗? 经销商要懂得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技术型的经销商当然要发挥技术服务优势,资源型的经销商要巩固产品和供应链资源,渠道型的经销商只有维护好自己的渠道,培育自己忠诚的客户;当然,还有政府采购、服务、价格、赊欠、人脉资源等等,无论何种优势,静下心来想想,最能坚守的,最不易被冲击的,其实只有提供满意的技术服务和全程作物解决方案,产品套餐组合,所以,各位可以对号入座了,你的优势在哪里?你需不需要转型创新, 二、选择自己合适的模式 找准定位,明白了我们的优势,你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模式走下去: 第一种:继续坚持传统销售模式,不改变,不创新,不信邪,继续抵制所谓的互联网忽悠。可以活下去,3年5年都可以,特别是技术服务型的经销商还可更长一些,也许会越做越难,越做越萎缩,但对于年龄较大,思想保守,不想冲动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第二种:线上线下结合,逐步过渡,走一步看一步,线下经营不能丢,甚至以线下为主,适当参与线上配送服务,并利用线上品牌、价格优势借机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表明了自己参与的态度和积极性,看电商发展态势,再来决定未来怎么走。目前这类经销商较多,正在实践和摸索中,他们比较理智,虽然线上收益还不是很明显,且捆绑条件也较多,但可进可退,不会有太大风险。 第三种:彻底放弃传统的线下经营资源,全身心投入、加盟、拥抱电商,这种情况多见于合作意识较强的经销商,全部经营线上产品,甘愿为电商平台提供配送支持,提供线下技术服务,为合作方开拓市场,发展C端,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气概。温馨提醒一下,线上资源和终端消费者,你能掌控么?哪天快递小哥出现在田间地头了,你的价值还有么?富有冒险精神的经销商可以试试。 第四种:自己玩O2O模式,谁也不信,谁也不靠,自己的市场自己说了算,怎么玩?自己也搞个小平台,原来的线下资源全部转到小平台上,自己控制上游合作企业或供应商,下游用户也不变,自己开发,自己维护,自己收集交易数据,自己分析处理,不受任何第三方限制,同时重点在平台上推广作物解决方案,普惠大众。谁只要牢牢抓住了终端和全程解决方案,谁就是王者,今后无论与谁合作,可进可退,就主动多了。这个想法新颖,要鼓励一下,但你要考虑得有专人来运营维护这个平台,同样需要走村窜巷去扫荡C端,把他们统统装进你的小平台上来,还得在当地有一定的技术服务能力。 作者观点:笔者倒是对上面第四种模式比较感兴趣,符合条件的县域经销商不妨试试看,一来由经销商自己运营,积极性高;二来农资是比较特殊的商品,就像生鲜电商一样,适合区域运营或联盟运作,一般县域服务半径也就60公里左右;三是解决了当前农资电商最头痛的几个难题,比如现场技术服务、物流快速配送、消费者信任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经销商多年经营沉淀下来的优质资源,只是借助互联网或电商这个平台工具整合一下,效率很快表现出来,而且在过渡时期不失为一种以守为攻的策略。今后农村电商市场培育成熟了,小平台随时可以与大平台对接,可以与上游资源对接,形成联盟后,可以导入别人的流量,可以信息流、资金流随时对接,留个接口就搞定一切。 再说从区域市场来说,农资产品区域性很明显,全国登记产品一万多个,真正在一个县域范围内用得上的不过几十个。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农资电商平台40多个,产品最多的也有上千个,同样在一个县域适用的不过也是几十个,所以更多的消费者会关注产品精准投放问题,会关注作物解决方案和产品技术指导问题,这一切,小平台,小投入,小资源足够了,县域经销商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再有就是在解决质量问题,药害问题,药效问题等方面,反应快速,满意度高,不像全国性的大平台,容易推卸责任,拖延时间,处理不平等。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08 , Processed in 0.0443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