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衣剂在国内兴起了十多年,期间,拜耳的高巧足足笑傲了十多年,至今仍在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国内企业,虽然稍微晚了几年开发,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遗憾的是,目前能够叫得出品牌的寥寥无几。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国内几个大企业开始涉足种衣剂市场兴起,而后各方诸侯便蜂拥而至,到2011年,种衣剂市场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促销、甩卖、降价!力度之大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在这背后,消费者真的获益了吗?价格战难道不是商家之间的互相炒作,虚张声势? 其实不单单是种衣剂市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都难逃此劫难。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外企都在研发划时代产品,玩垄断的时候,国内企业依然在价格上厮杀,还有,为什么就哪几个跨国企业的产品总是人尽皆知,而国内大把企业大把产品却毫无特色。“国内产品从问世到销声匿迹一般不过5年的光景,时间这么短怎么能形成品牌,对我们来讲,缺的不是产品而是行业素质。”采访中,某企业董事长不无痛心地告诉笔者。 实际上,谁都知道,价格战是商家情非得已才选择的下下策,在竞争是激烈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下。国内商家只有拿出打价格战的招式相互抢占市场,哪怕拼得头破血流,但结果却是很可悲的,一再压低成本,产品无利润空间,企业无利可图。按照惯例,厂家只好把产品抛弃,另觅新品重新再来,至此新一轮价格战再度吹响号召,陷入恶性循环怪圈。 所以,有人就这样调侃:现在企业是不是脑子有坑?不认认真真做产品,成天价格战,成本压低,产品质量没保证,你以为消费者傻呀,东西不好谁还买你?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真的这么难看清? 那么,假如商家不打价格战又会怎样? 我想除了提高技术壁垒和服务别无他法。 坦白地讲,对一款产品看它牛逼不牛逼,主要是看它容不容易被模仿,如果一个产品太好模仿,没有技术壁垒,注定会被价格战打的体无完肤。 在产品好的基础之上,差异化的服务就十分必要,不利于形式,不依靠噱头,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提供需求才是王道,而哪些出了问题一再推诿,不见人影的早晚也是人人避而远之。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眼下的农药企业来讲,打造任何一款产品都要规避“功利性”的思维,不要给时髦忽悠了,不要被环境弄得浮躁了,要做好打价值战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贪图一时之利陷入最终陷入价格战的泥淖。如果最终是,厂家专注于做出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商家则用心做好服务,整个商业环境有序,良性循环,那就是最好的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7 , Processed in 0.0376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