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国家制造整体实力。 “工匠精神”上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透露出,在现实中,眼下社会地位卑微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车床工等的发展,真的不能小觑,只要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精尖和优秀程度,同样是一种卓越的社会贡献。 在百度上键入“工匠精神”浏览一下,立即搜索到约2,47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其已成为“网红”,文章大致可分成这么几类: 1.诠释何为“工匠精神”的; 2.称赞德国和日本,介绍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 3.批评或嘲笑国人缺乏“工匠精神”的; 4.呼吁大国崛起,阐述工匠精神于中国之重要的; 5.…… 笔者认为:造成一个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工匠精神”的回归或重新崛起应该是好事,但如果大量的文章只是从上述几个角度奔走呼吁,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的。 阐述笔者系统观点之前,先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引发思考的应该是: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文化断流了呢?为什么中国的工匠精神消失了呢?如果要重新弘扬“工匠精神”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工匠精神缺失论”可以休矣!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作者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亦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称赞其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将其白话化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完全一致、高度吻合。 中国古代美妙绝伦的珠宝、玉器、陶瓷、木雕、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震惊世界的故宫、天坛、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都是最好的明证。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师爷”鲁班等能工巧匠,以及更多优秀人才、技术从业者,不胜枚举,都是中国工匠精神杰出代表。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对中国工匠也不吝溢美、赞誉有加: 有赞扬其敬业态度的:惟精惟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有赞扬其高超技艺的:神乎其技、取精用宏…… 有赞扬其作品成就的:超群绝伦、绝无仅有、巧夺天工、空前绝后、美轮美奂、栩栩如生…… 可见中国的工匠先师,是很受古人尊敬的,最著名的工匠更貌似受到神的待遇,至今木匠学艺,还是要拜鲁班祖师的。 举世对决,中国工匠巅峰成就毫不逊色 。 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1420年,距今600多年,作为木质结构建筑,历尽满清入关,西方入侵等却仍然保留完好。相比西方石材建筑使用泥浆钉子,中国木匠的榫卯结构棋胜一着。此外中国苏州园林、徽式建筑、万里长城、敦煌石窟,都屹立百年,名满天下、享誉全球。 至于常被拿来说事、现在还能用的所谓青岛德国下水道,中国也棋高一着啊!且看中国赣州的福寿沟,始建于北宋,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历经元、明、清,外敌入侵,共900多年至今保持排水排污作用,2010年赣州降水超百毫米,足以造成洪涝,却什么事都没有,此皆得益于福寿沟巧妙设计和超高的工程质量。 笔者乃姑苏人士,苏州的丝绸、刺绣、木雕、宫扇等工艺品……其精美名动天下,但另有一宝世人却可能知之者不多,那就是位于苏州西南郊东山镇以西的紫金庵内的泥塑彩绘罗汉群像。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始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之作品,罗汉姿态生动、容貌各异,神情表现淋漓尽致,被世人赞为“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让人体验到“鬼惊神诛”的含义,实为国内外罕见,亦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 不可否认,对待工匠的态度中国自古以来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的文化一方面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黄道婆、庖丁、鲁班、欧治子之类的能工巧匠大放异彩;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价值观,又对“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形成了稳定维护。 这种矛盾认知,一直延续到工业化时代效率追求与“工匠精神”的典型追求彻底背离,工匠及其代表的精神隐退到社会非主流的角落,成了特殊的职业坚守或者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工匠精神彻底销声匿迹。 过去三十年,中国工匠精神近乎消亡 中国跑得太快了。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给世人的形象是急速奔跑。从零开始,到2015年,中国有106家企业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发展速度和规模,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令全世界难以想象。 一个飞速奔跑中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若你还想让他保持优雅的姿态,认真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发展阶段,中国人狂热追求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速度为王”,快速扩张。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某一个发展阶段,采取“速度为王”的策略,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好像也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反观德意志民族,搞工业化也开始得比较晚,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急于赶超,也经历过与今天中国类似 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产品质量很差。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质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与当下“Made in China”的处境类似。 中国的机会太多了。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既看到了新时代的朝阳,又感受到旧时代的黄昏。 80年代投机倒把变成了商业流通,90年代股票交易恢复,一夜暴富成为可能,00年代房地产暴涨,炒房成为时髦,2012年互联网+袭来,又是一波风起云涌。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让人应接不暇,稍有不慎就被会时代落下。 这三十多年,中国从工业1.0飞速奔向工业4.0,不断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出现,套利机会太多,制度建设却跟不上,漏洞太多,这个阶段的中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工匠们的伊甸园。 当社会的机会多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工匠精神的式微就此发生。 企业家的原罪感所致。愈来愈多的富人移民国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当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在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双轨制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中国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找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个企业主群体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自己也就泥菩萨过河了。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难有心思来精雕细琢、完善产品和打理企业。工匠精神匮乏也无以为怪了。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时至今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企业各种经营成本高企,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已经减下来了。 与此同时,高速增长期所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中国号称有3.69万亿元的贸易顺差,却不能为国内百姓创造出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国人对中国制造缺乏品质的感受深刻,喝新西兰奶粉、抢日本马桶盖、开德国汽车……皆为无奈之举,供给侧改革因而提上议事日程,工匠精神回归或再度崛起的呼声也应运而生。 但是真做起来,你会发现,这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济于事。 别重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覆辙。中国企业优秀文化缺失,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在制度和路径的缺失,仅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美好。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重振“工匠精神”,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若能成长起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如何让“工匠精神”实践落地,却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学习德国和日本,与其说是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借鉴他们的工匠养成路径,如何将“工匠精神”的理念变成必要的养成制度,即: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考核要求,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体系来构成。然后经由制度的导向,让参与者形成工匠习惯。 且看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故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是建立不起工匠制度的,没有严格的制度体系就不会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复兴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不能靠儒家(说教),必须靠法家(制度)。 借助于李克强总理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们躲开喧闹,回归宁静;拒绝追风,坚守内在;避免盲从,坚守独立,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在形成制度方面苦心探索,让工匠精神变成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实践,从而得到时代传承,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王慧中:上海自主创新工程研究院院长、知名企业文化建设专家)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4 00:23 , Processed in 0.0473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