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产阶级”现在很“焦虑”。 而点燃这次社会集体焦虑情绪的是一位清华毕业生在知乎发文诉说在北京买不起房。 买不起房,很正常嘛! 我并不是说这是应该的,但是这很普遍。并且现在买不起,将来也不一定买得起。 去年年底的CBIS现场,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他还是会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投资房产,因为这里房价是不会跌的。 绝望吧,这一次,那些曾经以为靠自己辛苦奋斗就能收获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奋一代”集体深深地绝望了。 这群人,数量庞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信息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话语权。于是,这个话题热度持续高居不下。 “牢骚满腹”还没有发泄完,反方观点又出来了——你们受过如此这般的高等教育之后,满脑子就想着买房,对得起社会对你们的期望吗? 不仅仅在中国,曾经影响了全球消费观的美国“中产阶级”也遭受着这样的“焦虑”与“责问”。 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的著名社会学读物《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中,不遗余力地讽刺了美国的“中产阶级”,他认为“中产阶级是全社会最势利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深知现在所获取的一切来之不易,也生怕滑落至下一个阶层,他们竭尽所能保持现有的“阶级身份”,并在外在表现上(不伦不类地)向上一个阶层靠拢。 但也没有这么绝对。 英国作家吉丽·库珀在她的《等级》中有一段描述,“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愧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 这个处于一个经济环境中中位的群体,除了追求与抱怨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仍有情怀。 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也接受过信息过剩的洗礼,他们对生活的品质和品位都有自己的追求。当然,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品位的提升要先于经济水平的提升了。 望而止步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子女教育的高额费用……在这一众高压之下,他们就真的要放弃自身的生活品位了吗? 我们的消费品市场,就没有品牌愿意“关怀”一下这个群体吗?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05:24 , Processed in 0.0390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