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您已入账10元现金券”都失效,还能怎样唤醒用户?

2017-4-24 09:49| 查看: 162696| 评论: 0|原作者: 李少加

摘要: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产品的价值快速翻一番?我会告诉你:从“老用户”入手,提升用户活跃度(促活)。 是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沉淀着相当比例的“准流失”用户,即,使用产品的频率低于正常频率。 比如对于 ...


用户促活:赋予行为意义,维护用户的自我印象管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自从有了“美颜相机”,麻麻再也看不到我的“素颜”照了。
       我们渴望被社会所接纳,这种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为了保持优秀的“自我表露(self-presentation)”不惜付出各种代价:
       比如近乎病态的节食、昂贵的美容、透支购买奢侈品。
       甚至有人说,朋友圈的唯一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炫耀”需求。
       不无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朋友圈(微信)”,没有“微博”,旅游产业恐怕也要大受打击。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人,我们的这种基于“自我印象管理”潜在需求是非常宽泛的,目前大都仅局限于“炫美”“炫富”非常表层的需求(通常是年轻人)。
       其实这反倒妨碍了用户,尤其是中、高产阶级的“谦虚”需求(让他人觉得“谦逊”也是人的一个普遍印象管理需求)。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于未被满足的需求会特别敏感。
       比如,当我们远距离徒步穿越之后,对交通工具会特别敏感;
       又比如,对于十来岁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同学们,当运动场上出现几个美女时,他们打球会惊人得起劲;
       又或者,对于一个刚刚遭遇“排斥”的个体(例如情侣分手)会对他人的微笑、肯定、赞美特别敏感(所以“乘虚而入”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人们还有哪些高级“自我印象”需求渴望被满足呢?
       通常有:聪慧、才华、品位、进取心、社会贡献等等。
        这些都是中、高产阶级渴望低调表露的外部印象。当然,请切忌妨碍他们的“谦逊”需求,这是非常讲究艺术手段的。
       我们可以按照下述思路思考,如何重新唤醒用户对产品的兴趣:
       (1)思考产品与用户的哪些“自我印象”相关
        (2)如何激活这些要素
        (3)结合两者转化成可落地的运营策略
        比如,对于“知识类产品”(中产阶级用户为主),是否可以考虑推出一个: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逻辑悖论,难倒无数人,挑战下你能做对几道(选择题)……”(思路示例)
       以此唤醒用户对“才华”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
       又或者,对于“奢侈品电商产品”(中产阶级用户为主),与其不厌其烦地推出“感恩特价”“折扣优惠”(这些本来就跟奢侈品的初衷相违背了),还不如推送:
       “耶鲁大学女生春季就流行这几款服装……”(思路示例)
       以唤醒用户对“品位”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
       背后满足的本质都是唤醒用户对“自我的积极评价”需求,进而使用产品。
       那么,除了“利己”之外,是否还存在“利他”需求呢?
       幸运的是,有。

用户促活:唤醒用户帮助他人的“利他”属性

       那么,在什么情境下用户的“利他”属性容易被唤醒呢?
       社会心理学家总结,对于以下因素,包括:
       “同理心唤醒”“内疚感释放”“受助者相似性”“紧急事件”“旁观者数量少”都能够轻易唤醒人们的“利他”性。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所运营产品的功能与上述情境结合起来。
       比如,对于“知识共享类”产品,如果对沉默的(导师)用户Push:
       “你的师弟师妹,错过这个月的求职期,将再难就业,而你的几句话,将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思路示例)
      (触发了“受助者相似性”“紧急事件”“旁观者数量少”等特性。)
        会比诸如“轻松1小时,赚取300元”更容易打动用户。(对于有真才实干的成功人士,谁会愿意牺牲自己业余时间换取300块?)
        又比如,一线城市很多人经常加班,没有时间陪孩子,而产品新版本发布后,面临许多用户不愿意更新、体验新功能的问题,往往颇为无奈。
        这个时候何不推出一张同情牌?
        例如对于亲子类的产品:
        “我们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加班加点,就是为了让您更愉悦地陪伴孩子……”(思路示例)
      (触发了用户“内疚感”“同理心”“受助者相似性”等特性。)

总结启示

       一、“物质激励”的本质是逆人性的,用户对于“物质刺激”极易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心理免疫”现象。
       二、如果我们需要唤醒“麻木”的用户重新使用产品,不妨回归人性,从下述三类心理动机出发,唤醒用户对产品的兴趣:
       1.唤醒用户的内群体属性
       利用用户“内群体”身份被唤醒的机缘,巧妙结合产品功能,满足用户为“内群体谋福利”的渴望。
       2.唤醒用户的自我印象管理属性
       能够让中产(高产)阶级用户“低调”地展示他们的“才华、品位、社会贡献”等高级形象需求。
       3.唤醒用户的“利他”属性
       通过“同理心”“内疚感”“受助者相似性”“紧急事件”“旁观者数量少”等内外部动机唤醒用户的“利他”需求,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利他”功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在不同的情境、时机会被唤醒不同的潜在动机,我们必须根据产品特点、使用情境灵活策划,这本身也是个复杂的商业分析过程,后续我会出相应的专题再行探讨。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人之为人”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遗憾的是,这些年国内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可谓将人性的阴暗面驾驭,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逐利、炫富、色欲等。
        然而,请千万不要忽视了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我们作为互联网产品人、运营人,更该做的就是,竭尽我们的才智,还用户一个自然释放阳光面的人性输出口。
        互联网商业日臻成熟,决定产品生死的不是“用户总量”而是“习惯用户的总量”,这已成共识。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李少加)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2 22:13 , Processed in 0.038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