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问题,其实是对现在与未来变化速度的判断问题。 如果认为变化速度很快,会转急弯;如果认为变化速度很慢,可能选择等待、观望。但未来的变化恰恰是:不要高估了现在,也不能低估了未来。 难题也在这句话中。 转型肯定是问题,但关于转型的讨论从来不讨好。 没有病到要命的程度,谁愿意上手术台?因为上手术台本身,可能就是要命的。 你觉得别人有病,别人就该治病? 有些医院,有个“治未病”的科室,但几乎都沦为中医保健部门,远不如其他科室火爆。 扁鹊说治病的功夫是末等功夫,他治未病的哥哥才是上等功夫。但人们记得的是扁鹊,他的哥哥姓甚名谁,没人关心。 既然转型不是话题,那么话题是什么? 话题永远是成功者。比如只要说到互联网,话题免不了要聚集到 BAT 身上,谁让它们是成功者呢?失败者,如果倒下的声音足够轰烈,人们会悼念一阵子,然后就忘了。隔十年,就从记忆中抹去了。 成功者拥有话语权,不是有病的人。如果成功者擅长大众鸡汤,那就更是话题人物。据说,多数互联网创业者都会被投资者问一个问题:如果 BAT 参与,你的命运如何? 这肯定是一个话题,但一定不是问题。如果问题的逻辑成立,那么互联网创业的事就全部让BAT干吧。我的答案是:创业如果拼的是资本,那么就没有创业,只有投资了。 从舆论场的角度看,转型本身不是话题。 什么人爱把转型当话题呢? 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人。故作高深的无聊人士,比如本人,就爱讲转型,后来发现没多少人听。写过不少转型的文章,看的人也不多。特别是关于转型的方法论,更是让人无感。媒体如果讲转型讲多了,企业销量一定下滑。 不仅媒体对转型不感兴趣,应该转型的企业本身对这个话题也不感兴趣。 你说我有病,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你说我应该转型,那些转型对标的企业,死得不是很惨吗? 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不把消费者当上帝,比如大夫。 病人见了大夫,也没有上帝的感觉。所以,一方面,没病的人骂大夫的不少,生病了又去求大夫,花大钱找好大夫。但是,如果大夫到大街上,看见一个人有病,告诉他应该治,那个人会说,你才有病。 有没有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认识到有病,是否认识到病要致命。所以,见病就治不是大夫的职责,但病人找上门,治病是本分。 有人担心,企业大批死亡,中国会出问题。只要不断有新企业冒出来,企业死亡就不是问题。 不转型暂时死不了,因为存量总是有的。转型的可能死得更快,因为增量总是缓慢的。没转型的看转型的笑话,这是大概率事件。转型成功的,可没功夫看别人笑话,因为慢性死亡经常无感。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听得多了,谁还有感? 增量改革是需要智慧的。不动存量,就是不动利益;改革增量,就是创造利润。改革的问题,终归还是利益问题。 转型急不得,急了会动存量。只要存量下滑,转型就失败了。 转型慢不得,因为不转,存量也会下滑。通过增量转型,创造新利益。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存量就会被忽视,转型就不再是障碍。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05:18 , Processed in 0.0409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