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打造“企业生态圈”

2007-11-28 08:00| 查看: 132168| 评论: 0|原作者: 牛根生

摘要: 描述企业的存续状态,用“生态圈”的概念可以赋予它活的灵魂,还原它“混沌”本性。未来的竞争,就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竞争。
2003年8月,蒙牛在中国乳业年会上首次提出“企业生态圈”理论。
描述企业的存续状态,“价值链”稍显单薄,“价值星系”略嫌机械,借用“生态圈”的概念可以赋予它活的灵魂,还原它“混沌”本性。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竞争。
这里,作为一个相关话题深入考量,“企业生态圈”实际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单企生态圈,行业生态圈,国家生态圈,全球生态圈。

1.单企生态圈:变“异心圆”为“同心圆”
“单企生态圈”指的是企业与自身业务流程上的成员构成的自循环体系。
蒙牛的创业纲领提出过六大成员:“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父老乡亲盼税收”。这里的“合作伙伴”范围甚广,包括原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大众传媒、广告客户、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等;这里的“父老乡亲盼税收”,实际上包含了政府这一特殊成员。
打造“单企生态圈”的要领是:企业通过与所有成员的共生、同赢,把“异心圆”变为“同心圆”,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这里用得上孔子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乳制品企业为例,它所经营的就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子,一个很大、很长、很累人也很激动人心的圈子——从最前端的种草养牛,到中间的乳品制造,到后端的市场营销,“资源圈、资本圈、制造圈、市场圈、品牌圈”五环相扣,处处要讲生态平衡;万一有一天某个方面不平衡了,这个圈子就发生了梗阻,其他方面的技术指标再好,这个圈子也没法再循环下去了。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舞台,要跻身世界500强,可能都需要经历这样四步:“区域性企业——全国性企业——跨国企业——全球公司”。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在国内建厂,还是在国外建厂,我们都要注意“生态平衡”,千万不要弄出个“四不满意企业”。
所谓“四不满意企业”,以乳制品企业为例就是:第一,奶农不满意,钱少;第二,政府不满意,税少;第三,企业不满意,利少;第四,客户不满意,惠少。这里值得补充说明的是“税少”问题,比如,日收奶量均为1000吨的两个工厂,一个生产纯牛奶,一个生产配方奶粉,前者增值小税自然就少,后者增值大税自然就多——同样依法纳税,但在所在地政府那里可能产生不同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利益均衡是“单企生态圈”里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当企业利润率降低的时候,我感到不安;但当企业利润率突然升高的时候,我同样感到不安——因为如果你经常拿走别人该得的利益,别人就会离你而去,他一走,你的生态圈就塌了,你的利益也就不复存在。
2.行业生态圈:变“战争圈”为“和谐圈”
人们经常说:“同行是冤家”。同行真的是冤家吗?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孤立的就是孤寂的,集群的才是沸腾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需要人才的集群,企业的集群,产业的集群。有了集群,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任我们穿行;没有集群,每一寸铁路都需要我们自己铺就。单个企业只是一根“独木”,众多企业合成森林才能最终改变气候。在全球市场的大舞台上,单兵作战怎能比得上一个集团军作战的威力?
“硅谷”,中国乳都,商业街,皮毛市场……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崛起则从实践上对“同行是冤家”作出了否定性回答。
事实上,你把同行当敌人,他就是敌人;你把同行当同盟,他就成了同盟。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把整个行业比作一口“锅”,那么,单个企业就相当于一只“碗”,锅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
“锅里挺一挺”的路径,一方面体现在朝阳产业的成长性上。拿中国乳业来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从上世纪末的不足6公斤增长到2006年的近26公斤,就是一个例证。
另一方面体现在行业与行业的竞争关系上,这里同样存在此消彼长。上世纪80年代,面对百事可乐对市场份额的鲸吞蚕食,可口可乐的决策层反思过一件事。他们问自己:美国人平均一天喝多少饮料?答案是14盎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其中占多少?答案是2盎司。于是,他们不再把百事可乐作为竞争对手,而把精力放在扩大自己在消费者胃里所占的比例上(即与那12盎司的水、茶、咖啡、果汁等液体饮料展开竞争),于是,他们在每一个街头都摆上了贩卖机,从此,销售量节节上升,竞争者再也没有赶上。
国内一些企业不懂得这个道理,采取不正当手段频繁攻击竞争队友的产品,结果造成消费者对整体行业的信任度下降,于是,搬起石头既砸了别人的脚也砸了自己的脚,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害人一千,自损八百。”
同类企业把“战争圈”变为“和谐圈”,有利于行业生态圈的整体健康,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单企生态圈的健康度。这里也用得上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国家生态圈:变“竞争力”为“品牌力”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战争年代靠军队,和平年代靠商队。
当奔驰、宝马跑遍天下的时候,德国崛起了;当索尼、佳能装进普通百姓背包时,日本起飞了;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倒进人们胃里时,美国撼动了世界!当我们中国品牌踏遍全球之时,也就是中华民族崛起世界之日。所以,中国品牌是一块,我们大家各一份。
这里值得提醒的是,企业竞争力可以转化为国家品牌力。当提到香水的时候,人们会想到法国;当提到手表的时候,人们会想到瑞士;当提到纺织品的时候,人们会想到中国……
相反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疆边贸由于一些不规范“倒爷”的胡作非为,让不少俄罗斯人产生了中国货便是“劣等货”的错觉,一些俄罗斯商店甚至打出“本店不售中国货”的招牌……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中国商品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才重新恢复了固有的荣誉。
如今,无论走在欧洲、美洲,还是走在亚洲、澳洲、非洲,“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品牌”也渐成气候。
企业品牌力的成长,最终将形成国家品牌力;国家品牌力的形成,又将成为新生企业走向世界的有效通行证!

4.全球生态圈:变“责任力”为“影响力”
前不久,我们去日本考察了丰田、本田等著名企业。发现日本的企业向别人介绍自己时,重点已经不是产能多少、销量多少、利润多少,而是自己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自己在环保事业、公益事业中作出了何种贡献。
实际上,国际社会也正在用同样的标准考量着我们。《凤凰周刊》曾刊发过一篇文章,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捐,第二富沃伦·巴菲特也在捐,华人首富李嘉诚还在捐,和谐的中国大陆也终于出现了牛根生这个捐股第一人……
截至2007年9月,我和家人捐到“老牛基金”的股份市值已突破50亿元,其收益的服务对象为“三个面向”: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面向三农事业。实际上,我有一个“轮回式财富观”:“从无到有,满足个人,只是一种小快乐;从有到无,回馈社会,才是一种大快乐!”怎样把自己和家庭成员的 “少有”、“短有”、“小有”变成企业生态圈里的“多有”、“长有”、“大有”,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中国品牌怎样向世界领导品牌看齐?除了在生产力各要素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外,还要树立起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这是当前成为一个“全球公司”不可或缺的“国际护照”。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系统中,如果你不关心国家民族的大事,老百姓也不会关心你的事;在一个全球经济大循环的系统中,如果你不关心全地球的大事、全人类的大事,那么,人们也不会关心你的事,这样的企业跑不快、走不远、跳不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牛根生)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05:23 , Processed in 0.03794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