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活动营销重获新生

2008-3-17 08:00| 查看: 130136| 评论: 0|原作者: 王可任

摘要: 在行业监管越来越紧的今天,北方市场上大多数挣钱的医药保健品代理商,几乎都依赖于这种活动营销模式。
几年前,江湖上盛传一套刀法,威震南北,寥寥数日或短短几周,在一个大中城市就能使产品爆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销售巨量;即便是在一个地级城市,几天挥刀时间,通常也有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进账!
这就是“砍刀营销”,由“砍刀”脱胎演变而来,有人称之为“大活动营销”,笔者称之为“营销连环刀”。
现在,这套刀法动作要领没变,依然以“砍”为主,但不论是套路还是细微动作,都演变得更加娴熟、精准——毕竟这两年消费者对活动免疫力提高了,不断逼迫操盘者逐年改进手法。
在行业监管越来越紧的今天,北方市场上大多数挣钱的医药保健品代理商,几乎都依赖于这种活动营销模式。
马步站桩:打造市场基础量
以往许多圈内人获悉某产品搞活动时,都纷纷前往,一探究竟。走终端、拜访朋友、收集报样等各种资料,一番紧锣密鼓的“刺探”之后,似乎都领会到了武功秘籍,于是许多人马上回去,照猫画虎开始复制。
但结果大都不伦不类。有的活动搞到一半,看到投入产出差距过大,立即半道收兵;而有的活动虽然起到了效果,但并未实现预期设想。
为什么看似相同的手法,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欠缺内功火候。“内功”,即产品的基础销售量,也正是“营销连环刀”的基础。
营销连环刀的核心仍是一种促销,那它就不可能违背促销的基本原则。促销活动是拔高销售量的战术,它能使老顾客和被广告打动的新顾客增加购买量,但如果市场没有基础量,产品还没有被目标受众认可,那任何形式的促销都不可能有效。
因此,打造基础销量,是必须练好的首个基本功。
如果是新产品,依然要做平销宣传,通过各种营销传播手段,使产品达到一定的市场销量。需要强调的是,在提升基础量的过程中,即使亏些钱也不要紧,只要总的趋势是上升的,没有突破公司所能承受的上限就不要紧。就像一位老总所言,“一场活动就会拉回来”。
如果产品已经上市很长时间,有了一定的基础,那如何衡量基础量够不够操作活动呢?有没有一个标准呢?
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产品价格、功效、目标人群以及传播力度等各有不同,所以很难给出适合每个产品的标准。笔者的经验是,以两个参考值为主,可以触类旁通:
1.看积累的顾客名单数量。
这是一个重要指标。假如一个产品在一个地级市想搞一场赢利几十万元的活动,一般来说至少要有1000个以上的数据库名单,多多益善。如果连1000个都没有,即使狂舞“连环刀”也很难起大量。
另外,产品的零售价越低,名单的数量就要越多,这样才能支撑起销量和利润。同样道理,对中高档产品来说,名单略少也可以操作一场。
要强调的是,老客户的名单越多,活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评估日常销量。
如果日常销量几乎能与广告投入持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产品传播推广策略、市场定位比较恰当,市场基础不差。这样若还能做到略有盈余,开展大活动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比如某糖尿病产品,一周投放2次1/3版广告,主投在当地的一个以老年人为主读者群的媒体,该报的特点是目标客户集中、价格便宜、发行量很少。就是这样的媒体和推广力度,从2007年5月产品上市开始,4个月内积累约2500份顾客名单,有效名单约为1500名,基本实现了小有盈余。随后该公司组织了一场大活动,实现纯利超过50万元。
日常销量是一个变量,一场大活动能否实现翻几倍的高额销量,与平时的销售情况密切相关,且通常成正比关系。
同样,这一变量的大小也决定着活动规模,即连环刀挥出的威猛程度。若基础销量小,活动规模就要缩小,做大了就可能失败;相反,若基础量很高,活动规模搞得很小,结果也会反受其累,不仅回报小,而且受其影响,煮熟的鸭子也可能飞了。   
气沉丹田:操盘者要扛得住
基础量达到了还远远不够,营销连环刀要想成功挥出,还需要另一个扎实的基本功,这里称之为“气沉丹田”。其要诀是“收、静、积累、坚持、不动摇”。
筑坝蓄水还是坝上凿洞?
无论新老产品,在大活动发力之前,必须拒绝任何小规模的优惠促销活动。
产品一上市就开始促销,为本活动之大忌。许多经销商或项目经理担心广告效果不好,怕投入的费用赚不回来,于是在上市之初就祭出买赠大旗,看似促销力度不大,却会直接降低大活动的吸引力。
连环刀的策略是攻心战,必须在消费者心中先竖起好产品、无优惠的第一印象。如果刚开始就给顾客留下“经常优惠”的看法,以后大活动推出的优惠很难再有冲击力。
而且,大活动类似于先筑坝蓄水后炸坝放水,这样才能引来消费浪潮。如果早早地在坝上留个洞放水,坝就会形同虚设,活动效果也很难保证。
身在江湖,道理不难明白,关键是操盘者能不能把持得住。
在几个月累积基础量的过程中,每个部门,每个责任人,目标不同,各种建议经常会扰乱老板的决心。有时本来策划好的流程,在部门争吵的过程中,执行就会走样。比如看到前期销售不景气,压力最大的部门经常会苦口婆心地劝导老板搞点优惠活动。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不赠产品,选择与产品相关的促销品也不可以吗?
许多产品为了增加促销的吸引力,往往自称赠送价值几百元的大礼。试想如果顾客不相信,认为是忽悠人,必然会留下负面印象。反过来说,假如顾客相信赠品是“值钱货”,那么现在送这么值钱的东西,今后的大活动怎么玩呢?
尤其是新产品,患者还处于尝试性购买阶段,对价格和产品缺乏心理认同,这时提供任何赠品,消费者都会认为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
要保证日常基础销量的积累,又要堵住优惠渠道、专等炸坝泄洪,有没有两全办法来解决两难问题?
有!招法就是:终端不搞优惠,只在咨询热线的订购上适当解禁。
话购渠道的一些小额优惠,是一对一的,对后面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也能很方便地把数据库建立起来;而在终端不搞任何形式的促销,就像主力按兵不动,不打草惊蛇,通过游击队或侦察连队搞些情报,几乎不会影响大局。
抽版:省的不是挣的
在活动中,操盘者“把持不住”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抽版。
由于周六、周日的报纸发行量比平时小,效果也相对差很多,这时就有人会想:少上一个版(周日的报纸经常是被抽版的首选),既不会影响活动的大局,又能省点投入。
实践证明,这些时间的广告,在活动营销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营销连环刀重要的是打出活动节奏,讲究环环相扣,现在抽走一个版,虽然不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你吃4个馒头能饱,现在把第3个馒头抽走,你也能勉强捞个半饱,但肯定很快就饿了。
要做到坚持不动摇,是很不容易的。即使现在不少人做活动营销已经很拿手了,但“要不减一版?”的问题依然在时时困扰着他们。因为“省下的就是挣下的”这个道理已经深入人心。
链接:看好市场选准产品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搞好大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看好市场、选准产品。
适合长期消费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搞这种大活动,最好选择那些能够让顾客长期消费的品种才容易出巨量。
比如香港益安宁为什么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上千万元销售?仅从产品角度上分析,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次就可以购买几个疗程的产品,这类病人通常都在常年吃药。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但需求巨大。
市场基础量起来了,很多人却迟疑了。他们认为:消费者如果认可产品,何必再搞大活动呢?因为这样的活动等于一年吃了三年的利润,单品的收益降低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相反,如果我把品牌做起来,消费者会有很高的忠诚度,在越来越重视品牌的今天,这才是长久之计。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
1.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层出不穷,老产品花样百出,谁能保证顾客会长期购买你的产品?如果通过大活动营销,让患者一次性购买巨量,顾客就不可能再想别的产品了,其他竞品除非是有更优秀的产品、更高明的玩法,否则别想进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场威猛的活动,企业从此就可能鸟枪换炮。
2.放眼当今国内医药保健品市场,产品真正研发成功者有几个?除了几个国际性的大药鳄,上万厂商几乎都是默默无闻地仿造、变造。对实力弱小的企业来说,生存第一,何谈建品牌?
人群基数
适合大活动的产品最好是大众用品,其消费潜力难以估量,容易放出巨量。
为什么低价风湿骨病产品的成功率较高?就是患者人群基数巨大。按年龄划分50岁以上约有半数患有各种骨病;而到了70岁几乎全部都会患骨病。
骨病市场可以说年年鏖战年年有。2007年的天下第一贴、藏古圣贴、奇正消痛贴……无数个产品在各个市场针锋相对,但都各有斩获。
再比如糖尿病市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3千多万且须终身服药,一些小经销商仅仅凭借患者名单,销售改善糖尿病的产品,就能活得有滋有味。
在行业监管风声鹤唳的今天,监管已经成了营销的致命因素。比如2007年补肾产品广告被全线封杀时,如果抱着侥幸思路操作活动,万一中途被叫停,血汗钱就打了水漂。而有的市场对具有特殊功能化妆品批号的产品似乎留有余地,这样的产品才值得考虑。
利差空间
什么样的利差才利于搞大活动呢?
根据经验,如果总代理商不支持宣传费用,产品进价不超过零售价的2折(2.5折是上限),超过这个折扣则不宜上大活动。
如果总代理商有卫视频道以上级别媒体的广告支持,比如对方在5至6个卫视频道进行广告宣传,这样的情况可以放到3折。
要提醒的是,如果利差空间勉强能够“炒作”,那一定要死缠烂打地向上家寻求支持:不能让利?提供部分赠品也行!毕竟互利互惠才是长久之道。
挥刀力度
产品的零售价格对大活动的规模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为高价位产品会限制活动时新顾客的尝试性购买,更别提让其按活动设计的最高量采购了。
通常来说,单体零售价200元以内的产品比较适合,高过200元价位的一般很难起大量。
另外,活动的力度多大才合适呢?因为,价格降得太多,不但会直接影响利润,还会让新老顾客产生不信任感;降得少,活动缺乏吸引力。
力度当然不是越猛越好。通常来说,削去平销价的3~4折左右问题不大。比如,100元/盒可降三四十元。
当然,降价带不来大量,更重要的是要推出配套的“买赠”手法,才能诱“客”深入、采购大单。(待续)(文章编号:3080323,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66556619)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王可任)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2 21:24 , Processed in 0.0400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