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赈灾事件掀起慈善传播的波澜,起起伏伏,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当媒体有意识地聚焦议题,企业的一言一行顷刻间便会备受关注。如何把握慈善传播的度,才能使企业更好地传达自己对商道本真的理解,赢得信赖和尊重?需要从当前的传播环境说起。 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变革时期,新经济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也冲击着阶层的分化,代表不同族群利益的观点变得纷繁芜杂。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现实经济形态下,信息不对称得以逐渐改善,使更多的商业机会浮现出来。 新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资源的不规则流动,也使得整体社会阶层的分化更为严重。贫富差距逐步被拉大,各阶层之间价值观的冲突渐次明显,打击腐败力度的加强也使人们对于既得利益者的仇视进一步深化,在这种种现实下,弱势群体对于平等的向往更为强烈。 而在这一独特的社会阶段,人们对于平等的向往,夹杂了太多的物质化的情绪,因而使本真遭到扭曲,并呈现出纷杂的社会矛盾,涉及民族情感、贫富差距、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道德与法治等方面的议题备受关注。从传播的角度而言,面对这些议题引发的全民关注,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的形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公众情绪的变化,以准确、统一的声音,逐步引导注意力,进而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尊重。 本次赈灾过程中,刘德华因捐款10万元而颇受网民质疑,但刘德华将其放置一旁,而创造“积极的行动”、“赈灾需要持续性的支持,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可能需要三五七年”等传播元素,并由冯小刚澄清捐款金额问题,有效借势引导注意力向“理性赈灾”的方向转化,以责任心、行动力有效缓和了网民的情绪,赢得了网民的理解和尊重。 反之,缺乏对网民情绪的洞察,不懂得引导注意力,无法形成统一的传播口径,则容易陷入被动局面。王石便是典型。从其对200万元的解释,我们能看出其重点应是宣传慈善赈灾应该是持续性、有规划的战略行动,但王石的表述没有将这一主题传达出来,反而突出了不利于企业形象提升的观点,使得其本人及万科陷入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在面临敏感议题的情况下,与公众的传播沟通,其核心内容一定要基于企业的商道本真,而智慧之处便是将一个主题表达清楚并将干扰选项一一弱化和抛除。(作者系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品牌研究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23:40 , Processed in 0.0382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