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日,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PK,《赢在中国》的五把交椅座次排定,铿锵玫瑰绽放,谢莉笑到了最后,赢得冠军,曾花屈居第二,《赢在中国》第3赛季圆满落下了帷幕。 《赢在中国》最早创办于2006年3月,自开播以来,一直安排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星期二晚间10点档与观众见面。依照一般的收视规律,在非黄金时段收看以创业为主题的经济类节目的观众人数不会太多。然而经过两个赛季以后,《赢在中国》不但没有走下坡路,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收视率一路凯歌,升至央视经济类节目的收视排行榜之首。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它博得了观众的厚爱? 明晰准确的市场定位 事实上,经济类节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各自在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着观众的需求:《经济信息联播》以大量的经济资讯冲击着观众;《经济半小时》则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让观众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对话》则以邀请知名经济界人士对话的方式来激荡观众的智慧火花……这些节目或以客观报道为宗旨,或以揭露真相为目的,或以交流为方式,但观众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满足观众的“真实”体验感觉,商业真人秀开始走上电视舞台。 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之中,《赢在中国》如何寻找到节目的准确定位,满足观众的需求,明确节目的宗旨呢?这是困扰节目的总制片人王利芬的问题。美国的《学徒》节目给了她很大的灵感,但她也注意到,不能照葫芦画瓢完全移植这个节目。在《学徒》中,宽阔的高尔夫球场、豪华的住所、穷奢极欲的家庭是节目极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在中国,这种价值观念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在她看来,中国目前最为需要的精神是创业精神。 创业致富,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致力于成功的人所渴望的,但是创业的道路上极为坎坷,考验着每一个创业者的智慧和毅力,他们迫切需要别人给予的激励。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创业者,还是摸爬滚打了数年的创业者,心中总是充满了或多或少的迷茫,迫切需要那些饱经风霜的企业家指点迷津,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人会主动给他们提供答案,他们也没有机会向成功的企业家求教。 创业者不但可能缺乏团队、缺乏制度、缺乏技术,而且还缺乏大笔的资金。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不少风险投资公司进入中国,他们一直为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而苦恼着,手里拿着大把的风险投资基金,不知应该投给谁。 王利芬抓住这个尚且没有人关注的“蓝海”,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打造连通资本和创业的桥梁与平台,以励志和创业作为宗旨,吸引那些渴望获得风险投资,通过创业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参与或观看。《赢在中国》提出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的口号,掀起了新的创业热潮,让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得到迸发,创业知识得到系统化,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价值不菲的资本诱惑 为了能吸引选手报名,获得观众的格外青睐,节目组借鉴了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手法。《开心辞典》、《幸运52》等益智类节目设置的是价格不菲的奖金,而《赢在中国》则进行了相应的变通,把奖金变成了创业资本。 如果创业资本数额不大,或者获胜者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就不能吸引来优秀选手;但如果创业资本数额巨大,节目组自身又难以承担。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王利芬决定整合社会资源,寻找对项目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协商,软银赛富、IDG、今日资本等公司提供了总数高达3500万元的创业资本。而且,这3家公司的负责人为了对自己的风险投资负责,纷纷亲自出任大赛的评委。按照大赛规则,闯入决赛的前5名选手将获得数量不等的创业资本:冠军1000万元,亚军700万元,第三至第五名各获得500万元,大赛设立的特别创业之星则获得联通公司提供的300万元。获奖选手将用获得的创业资本组建新公司,并出任公司的CEO。而且,在新公司中,选手将获得大比例的股权份额——在第1赛季中,选手只占20%股权,第2赛季则提高到了35%,第3赛季更是达到了50%。巨额奖金的诱惑让报名的选手数量急剧攀升,第3赛季甚至创下了40万的新高。 那么,如何保持观众的收视率?节目组巧设规则,让观众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参与节目的互动,由获胜的前5名选手现场抽号,分别摇出自己公司的150名原始股东,他们将在未来的企业中占15%的原始股份。这意味着观众只要花1元短信费投票,就可能获5000~10000元的新公司原始股份。于是,负责短信投票的联通公司、《赢在中国》节目组以及电视观众各自获取了应有的利益,可谓多赢。但这种节目又比单纯的博彩节目更富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普及了创业的知识,幸运的观众不但获得了股份,而且能与新公司一起经历风雨,熟悉现代企业投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过程。 残酷激烈的淘汰机制 现实中,商业运行活动可能被大量琐碎的日常活动所占据,如果真实记录现实生活,可能就会枯燥乏味,引不起观众的兴趣,要做到吸引观众,就必须让节目起伏跌宕,悬念叠出。节目组因此引入了竞争淘汰机制,设置不同的关卡,优胜者晋级,失败者出局。 组织者设置了6重关隘,每一关都会有人黯然退场。只有笑到最后的5位选手,才能获得来之不易的风险投资。第1关是海选,为了真正选拔创业人才,节目设置了极低的报名门槛,所以参赛报名者极为踊跃,然后通过素质测试,直接选出3000人进入第2关——节目组在全国设置了20个赛区,通过知名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公司的专家面试,选拔出108将。第3关是初赛,108人被分为不同的小组,角逐36强。第4关是复赛,36进12(专家投票推选10名,观众通过网络推荐2名人气选手)。第5关是决赛,12进5(12名选手参加7场真人秀角逐前5名)。第6关是总决赛,最终擢出前三甲。 尽管很多评委说电视比赛失利,并不等于现实商场中败北;尽管选手安慰自己说,不重结果,只重过程,参加比赛本身就获益良多;尽管现场的风险投资不垂青,其他的中小投资公司依然会向选手抛媚眼,但是不管怎么说,被淘汰者失去了巨额风险投资的绝佳机会,不得不接受失败的事实,在凄婉的音乐中黯然退场。 娱乐化的商业真人秀 为了让节目精彩出众,节目组活学活用,借鉴了当下风靡娱乐界的“选秀”方式,吸取了娱乐化的精髓。尽管王利芬一直极力避免把《赢在中国》与《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星光大道》相提并论,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赢在中国》的“海选”和“现场PK”等形式实际上受到了娱乐造星活动的启发,当然,这种创业选秀更加高雅,将娱乐性与奋斗不止的创业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娱乐中激发昂扬的创业激情,感受到心灵的启迪。 为了保持娱乐化的元素,第2赛季海选时,尽管引吭高歌的选手没有获得通行证,但他的表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尽管评委对著名音乐人李进的“听觉logo”项目并不看好,但还是让他顺利晋级108强;为了全方位进行娱乐化包装,王利芬甚至作词,创作了激荡人心的创业之歌《在路上》,再加上张瑞敏、柳传志、马云、牛根生等知名企业家的倾情演绎,让有创业经历的人听了以后,无不动容。 《赢在中国》还调用了专题片、谈话节目、专题晚会、真人秀和大型综合直播晚会等电视元素——在全国选拔108将时,采取答辩形式,评委提问,选手回答;在挑选36强时,采取的是沙盘演练,通过仿真经营,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而12强不但要在“创业之星论坛”上分为正方和反方现场辩论,争夺“创业之星”,而且还要经过7场“真枪实弹”的商业实战真人秀,才能杀进前5强。真人秀把节目逐渐推向了高潮,选手既能锋芒毕露,展示横溢的才华,也能原形毕露,将刻意掩饰的缺点暴露无遗。 各领风骚的评委点评 《赢在中国》的评委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实业家。他们或是经历曲折,饱尝心酸,积累过创业的丰富经验,或是深谙创业之道,熟悉各行业的投资风险。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今日资本总裁徐新、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等先后走上评委席,对参赛的选手进行过点评。评委的点评或是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或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或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或是感同身受,娓娓道来,或是迂回曲折,婉言相劝,或是一剑封喉,直指要害。其中,不少评委因言辞辛辣尖刻而语惊四座,但是,这种“酷评”与娱乐界的选秀节目那种哗众取宠的点评又有本质的不同。 马云的点评总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赢在中国》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给了马云更多当评委的机会。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马云的创业体验,节目组不但专门将马云的语录编辑成书出版发行,而且还在雅虎的官方网站上动态管理,将马云在3个赛季的创业宝典悉数收纳,从成功创业、资本运作、战略管理,到市场营销、创意执行、人力开发、风险控制,不一而足。 选手参赛的所经所历,所言所行,触动了这些饱经人生创业心酸的企业家,他们有感而发,针对选手的表现,畅谈自己的创业感悟,既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又富有普遍性,让选手和观众颇有收获。 尽管绝大多数的参赛者不会走到最后,败在光明到来的黑暗前夜,但他们能有机会倾听成功企业家的教诲,与成功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的经验和人生的智慧,就不枉此行。 选手李海镛被淘汰出局时发表了临别感言:“我这次真的非常幸运,能够参加《赢在中国》这个比赛,能够听到各位评委对我那么真诚的点评。”败北的夏霓说:“我在《赢在中国》学到了很多,如何运营一个公司,我还要系统的学习。”应该说,他们的话道出了绝大多数参赛者的心声。《赢在中国》没有失败者,因为选手通过参加比赛,有幸获得了创业的历练,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获得了宝贵的教训。第3赛季的选手迟晓霞感言:“选手无论是108或是1080,还有许许多多报名的选手,也许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不爽,但实事求是地讲,就算是看客,在观看每一期的比赛时,哪个人不是受益良多!所以我说:在赢在中国,没有输家,都是胜者,都有所得!”可谓是道出了绝大多数观众和参赛选手的心声。 别具一格的资源整合模式 节目组要保持顺利的运营,还必须盈利。这就需要全方位整合其他的资源。 电视节目一般依靠广告保持收入,《赢在中国》也不例外。与一般贴片广告不同的是,《赢在中国》采取了广告与节目融为一体的植入式广告模式,大大提高了广告的效果,提升了企业形象。作为总冠名商的中国联通,不但在节目的各种硬件标识中出现,而且在节目的片头部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联通企业使命和愿景也成了节目本身的宗旨、目标和口号。节目进行过程中,“与资本连通”,“与未来连通”,“与人才连通”更是频繁地被主持人挂在嘴边。中国联通的董事长常小兵不但出现在节目的片头,而且出现在节目的现场,进行现场点评,并为获得联通创业之星的选手颁奖。联通与《赢在中国》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至于在观众的短信投票中,《赢在中国》与中国联通按照协议进行利益分成,更是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商战真人秀,不但需要资金,而且需要场地。如果节目组自己安排的话,费用消耗巨大。以王利芬为首的节目组显示出了高超的智慧,除了给广告客户安排普通的广告之外,还邀请相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充当评委,把蒙牛、汇源果汁、面面通科技、橡果国际、思科、肯帝亚、利郎、薇姿、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产品推广、慈善营销、电视直销、商业模式、广告制作等商业活动纳入到比赛之中。在长达40多分钟的节目中,企业的产品、形象、价值等在场景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赢在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充分地利用了传播优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但毕竟影响力还是有限。要想扩大节目影响,就必须实行全方位、立体式媒介资源整合。节目除了星期二首播之外,还安排在星期六和星期日重播,尽量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节目。此外,节目组还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官方网站,将节目的精编版放置在上面播出。《赢在中国》的网站包含了官方公告、赛事报道、大赛视频、官网论坛、选手介绍、赢赛商友圈、创业博客、创业项目、赛季回顾、创业帮帮、赢赛聊天室等栏目,不但运用新闻、论坛、在线视频播放、在线视频聊天、博客等多种互联网手段向人们介绍与大赛有关的情况,而且超出大赛之外,提供创业服务,邀请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节目制作人员进行视频对话,帮助人们实现创业梦想,丰富了节目内容,延伸了节目空间,有效地弥补了电视节目的缺憾。《赢在中国》节目组还加强与各地都市类、晚报类报纸的合作,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搞好新闻策划,安排供稿,连续报道,扩大节目影响。 节目组还注重衍生产品开发,策划《赢在中国》系列图书和光盘。从第1赛季开始,服务大赛的《雄心千万——CCTV赢在中国大赛指南》、《与成功签约——CCTV赢在中国创业百问》抢先面世,记录大赛历程的《在路上——CCTV〈赢在中国〉首赛季12强创业启示录》、《赢在中国》开场篇、访谈篇、晋级篇、商战篇等也摆到了畅销书架上。 从第2赛季开始,节目组明显加强了图书的策划和出版,《在路上:群英会——第2赛季108强胜出历程》、《在路上:绝对前线——第2赛季36强胜出历程》、《在路上:笑傲江湖——第2赛季10强胜出历程》、《在路上:五魁聚首——第2赛季5强胜出历程》、《冠军之门——第2赛季冠军李书文胜出历程》等图书将大赛过程、选手风采、参赛项目等完整地呈现出来。汇总企业家创业智慧的点评类图书《马云点评创业》甚至成为2007年度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由于电视播出时间的限制,参赛选手的项目、比赛过程以及评委的点评被大幅度剪辑,很多观众感到意犹未尽,想反复揣摩甚至收藏节目。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完整地观看电视大赛过程。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节目组还特别推出了大赛的加长版光盘,将电视中被剪辑过的情节完整地再现出来。 熟知观众需求,明确节目定位,设立创业资本,采用淘汰机制,强化娱乐包装,展示精彩商战,点评辛辣尖锐,整合媒介资源,打造创业平台,是《赢在中国》笑傲江湖的秘笈和法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赢在中国》将其运用得越来越游刃有余,几近炉火纯青的境界。《赢在中国》必将会成为优秀的媒介运作案例,在中国的传媒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文章编号:2080922,收藏请编辑短信AA加文章编号发送至106613886619) (编辑:袁航market@vip.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4 03:31 , Processed in 0.0363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