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划,这下估计彻底泡汤啦。本想买个新车,金融危机却来了。”北京一家IT公司的技术总监王先生这样说。 上周还和同事热烈讨论购买哪种车型的王先生,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我了解到很多汽车品牌,的确是门庭冷落,无人光顾,倒不是说它们的品质怎样怎样,只是我觉得现在不是时候,所以,别人都不买,我也随大流,等等再说吧。”“观望”现在成了王先生消费汽车的一种心态。而“观望”的不仅是王先生,这种心态是当下很多购车人的心理常态,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下子使得本由中产阶层消费力爆发而带出的汽车市场似乎渐渐又退了回去。 汽车市场的变化 北京消费者购买力旺盛,这是大多数厂家对北京市场最为深刻的印象。不过,2008年9月以来北京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出现了一些变化。或许,此一时彼一时,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尽管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重症”,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偶得一个小感冒,有时更令人倍加警惕。 当你置身京城的汽车市场时,你会发现向来出手阔绰的“北京大爷”,现在买车居然变得“小气”起来了。以往,既有经济实力又爱面子的京城购车一族,大多数人的起步车型价位都在15万元以上。凯美瑞、雅阁等中高级车,往往是很多京城家庭的第一辆汽车,而在我国西部和北方卖得很不错的奇瑞、比亚迪和吉利,在北京的销量却一直无法取得突破,甚至还出现了主要卖夏利车的天津一汽4S店关门的现象。 不过,从长安奔奔、奇瑞、陆风等一批自主品牌经销商处了解到,尽管车市大盘不好,但是他们已经明显感受到普通消费者对8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车的关注热情在逐渐升温。北京亚运村汽车城最新公布的一周热门车型销量排行榜显示,价格在8万元左右以及更低的比亚迪、吉利远景、吉利金刚的销量,都在前20强。市场总体低迷,8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车却出现了转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心态已受金融危机影响,起步车型价位下移。这个现象无疑是一种利好信号,因为8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车是自主品牌的主力车型,这一消费心态的变化将为自主品牌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其实,目前中国的购车族主体还是以中等收入家庭为主,对他们而言,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未来收入预期下降。他们可能还具备购买15万元车型的经济实力,但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就会放低心理价位,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经济型车。消费者因为这样的心态,改变了以往的消费观念,而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又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持续下降,这就必然会对车市的消费结构造成较大冲击。这就好比,一个消费者的股市资产有100万元,现金资产有20万元,他完全可以放心地去买一辆20万元左右的汽车。可是如果股市资产一下子缩水到了30万元,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解套的希望,消费者如果一定要买车的话,就很可能会选择10万元以内的车型。 反观汽车经销商,他们同样有捉摸不定的心态。虽然2008年的11月、12月这两个月以来车价在不断走低,虽然大多数经销商都在宣称车价已经探底,没有再降的空间了,但消费者明显不认同这种说法。很多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车市还会迎来新一轮降价潮。一家网站为此做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九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2009年车价以降为主,其中有高达63.8%的消费者认为“车价仍有较大下降空间”。以往厂家实施降价后,车市都会有个销售小高潮,但现在消费者会选择继续等待,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在厂家降价后,经销商还具备一定的降价空间,只有等两方面的优惠都出来后,才是购车的最佳时机。消费者对价格持续下降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部分消费者的购车计划。而车市行情不稳定、价格战频频爆发,也加重了消费者对于车市的观望情绪。因此,虽然眼下车市购买力已然开始释放,但仍有相当多的消费者犹豫不决,这就可能导致新的购车潮的延迟。 撇去消费主义和虚荣泡沫 一个美国小镇上的银行家在1925年就曾这样描述:“几年前,普通人家最大的雄心就是拥有一套住宅,在银行开上一个户头。在今天,他们的雄心则是拥有一辆汽车,结果为了那个迅速贬值的东西,借贷借贷再借贷,并且形成了永不满足的挣钱欲望。我自己也开了一辆车,我必须跟上潮流啊!” 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文化潮流,它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消费,并以此作为实现个人幸福的途径和评价生活质量的标准,其具体表现为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式消费和奢侈性消费等,特别是汽车的普及,对消费主义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消费主义一兴起,便开始了对传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大扫荡。例如在美国,老式中产阶级笃信清教传统中节俭和积蓄的观念,强调讲道德的人必须坚守勤奋和节俭的准则,若要买大宗物品,就应该攒钱以资此用,而不该依赖借贷。大众消费浪潮则完全打破了这种举债度日的禁忌,购买和保养汽车以及其他巨额支出,使很多成人在大多数年月里债务缠身,终生劳作仅仅是为了偿还债务。 中国的中产阶层部分借鉴了西方的某些超前消费观念,喜欢往前看,他们并不完全自我保护,但这次他们第一次遭遇了金融危机。中国的汽车消费下降,就是因为作为汽车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层,觉得这个市场不怎么安全了。 很多购车族还记得,上一次对于中产阶层消费的探讨还是在2001年,那时中国中产阶层军团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之后迅速增加,而近期是中国中产阶层第一次面临经济衰退,这是他们第一次直接面对现实,所有事情并非如想象的那样乐观。其实,中国的中产阶层有个问题是根子里的,就是他们从来没有安全感,因为赚钱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他们总是很矛盾:一方面对未来有期许,认为前途光明;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经济制度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全感,包括财富来源的不安全感,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延缓消费。 危机会教育消费者消费是为自己消费,而不是为别人消费,因此为了面子和人情的消费会大大减少,花钱开始理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消费者不采购,零售商不采购,只是现在要合理地实际地采购目前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而已,也就是说市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因此,此时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人们需要的是信心,是对未来的预期,但是消费者这时不希望听到任何口号式传播,那对于增强信心毫无意义,他们需要的是切实的政策行为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积极的消费理念。 根据斯坦福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的联合调查,在经济良好的时期,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不太关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太关心自己的家人;而在经济低迷期,人们却有更多的闲暇走亲访友,关怀长辈,也有更多的精力亲自看护孩子,而不只是花大笔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万事大吉。从长远来讲,经济并不会倒退,财富还会继续增长,只是在今年消费会变缓,只是在今年大家会选择存更多的钱,对于房产、汽车、旅游娱乐等不是必需的产品或服务都会减少消费。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信心的影响是短暂的,但是由此带来的信贷制度的改变是长久的,这也许会对未来中国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徘徊中的突破 当金融危机初袭时,中国汽车市场表面依旧“风景这边独好”,很多人感受不到威胁,大洋彼岸的窘况,似乎落不到中国汽车企业的头上,因为汽车是中国的一个新兴市场,而且是发展中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业不断发展的主流也不会改变。当业内还在悠闲地讨论中国汽车企业离裁员有多远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国汽车企业,却偏偏先行了一步。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救市”也成为人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在国内,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新政,低迷的车市是否也该受到政府的拯救,就成为业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那么,车市到底该不该救呢?答案是肯定的。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也正在与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联系在一起,车市的消沉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对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危机往往意味着变局,而变局蕴涵着机会。汽车消费的拉动,不是车企自身努力就可以做好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让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信心,然后才会积极消费。而在等待、刺激消费的同时,车企应该有战略转型的思考和行动。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通过规模生产、优化外部合作方式努力降低成本。低价车催生了新型合作模式,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竞合的关系日益微妙。传统汽车生产国的制造商必须根据新的竞争形势大力调整生产体系,才能维持市场份额。相对而言,那些知名的大厂商只会涉足低端市场的一小部分,仍将主要精力放在高端市场。所以,随着中国低价车逐渐渗透到汽车产业,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将彻底洗牌。 现在,中国制造商主要受质量问题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困扰,人民币的升值也可能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车企走出困境的办法可能在于与著名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销售方面,汽车制造商应关注具有未来增长潜力的市场、产品开发以及当前的产品类别拓展,以便在一到两个市场区域内实现20%〜30%的市场份额。同时,只有创新产品才能在将来实现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创新范围从开发新动力系概念,如新型混合动力和电力马达,到完全颠覆性的汽车设计革新。成本方面,最优国际布局是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的前提,这不仅适用于汽车生产,对于汽车研发同样适用。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将诸如软件开发等清晰可定的任务外包给低成本地区,并逐步向其转移完整模块和系统开发的工作。另外,全球市场激烈竞争,安全和环保法规更为严格,客户希望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些都表明只有赢得了全球增长型市场而不仅仅是中国本土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作者系北京百融信通科技有限公司CMO)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19 22:47 , Processed in 0.0455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