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选址第一 品类杀手是零售业态的一种,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选址问题,尤其是从商超起步的“店中店”。 图1是位于某沃尔玛的收银台和验票门以外的L化妆品店,它虽有从沃尔玛出来的人流经过店门前,但多是心理已认为购物完成,甚至是手提重物,归心似箭的一群人,他们选择再次购物的几率是比较小的,故该店业绩一般。 图2是位于另一家沃尔玛的收银台与验票门之间的L化妆品店,能更近距离地截获从沃尔玛交款后出来推着购物车(见右)的人,他们在心理上较前者更易于接受再次购物,故该店业绩较好。 图3是位于某沃尔玛收银台内的商品陈列区的L化妆品店,由于其具有品类创新的特点,常令经过的顾客眼前一亮,自然进入选购,故业绩最好。
引入客流 从图3可以看出,品类杀手的门头外观、橱窗、店面设计、助销品和主品的陈列等,对吸引客流的作用所在。 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购买行为上的动机不同。美国人去Mall(购物中心)一定是为了购物;而中国人逛街逛店,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散心。所以,许多目标消费者从店外经过时,店外观和店面没有引起她们的兴趣,她们可能就走过了你的店。即使进入,可能也是三心二意的。 调查显示:有近70%的顾客在进入化妆品店时,并没有决定要买哪款或哪个品牌的化妆品,她们是因为化妆品陈列生动、醒目、美观,激发了需求,才临时决定购买的。所以品类杀手店内的分区、生动化陈列、关联陈列至关重要。 如图4“化妆品店品类分区示意图”,A区陈列的品牌品类,以能够吸引更多顾客进店为第一要素;B区陈列的品牌品类以实现赢利为主要目的;C区陈列的品牌品类,以商品说话,令在A、B二区未掏钱的顾客在此掏钱为主,并以此为大前提来组织品牌品类进店。这种将品牌品类功能粗分三个区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是一个简单的品类管理的例子。
调整品牌的四个方面
经销商在品类管理中调整店内品牌,要考虑四个方面:价格档次、功能功效、顾客细分、利润高低。有的品牌可能补充完善其中一个方面,有的可能同时具有多个方面的补充效果。 还是以化妆品店为例来说明。 价格档次分类:一般每个化妆品品牌都有个价格区间定位,比如单品在30~60元之间、60~80元之间、80~150元之间等。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顾客希望购买更加高档的化妆品,化妆品店引进品牌也趋于高档化。当然也有些偏远县市或乡镇店需要价格更低的品牌。 功能功效分类:很多品牌侧重于某种功能或功效,比如白大夫主要功效是祛斑美白,益肤霜主要功效是祛除粉刺青春痘,可采、西藏红花等品牌主要是面膜,相宜本草、草木年华等是汉方植物护肤等,引进这类品牌直接可以满足一些顾客的特定需求。 顾客细分类:一些品牌定位是以顾客群体来区分的,比如可东爱西定位的是少女品牌,高夫是专业男士护肤,阿迪达斯针对喜爱体育运动人士等。 如商圈邻近学校,可东爱西就会吸引很多少女购买。生意很好的化妆品店如果以前没有专业男士品牌,引进高夫后,有钱的女士就会顺便给老公也带一瓶高档品。 利润高低分类:过高或过低的利润都会损害化妆品店的发展。如果整店利润过高,就要选择一些低利润高知名度的品牌,以增加店的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如果整店利润太低,就可以选择一些品质好的高利润商品来达到平衡。 第一招:设立“备选品”
在以上四点的基础上,经销商可通过以下三招,进行有效的品类管理。 第一招是设立“备选品”。在某化妆品大店内有标价为11.8元的某品牌洗衣粉2kg,单价算来5.9元/kg,还配赠2块促销香皂;而同品牌的洗衣粉,3kg包装的标价为17.8元,算起来单价是5.93/kg,而且什么都不送。 看起来似乎有问题,却是品类管理中一个设立“备选品”的措施,它源自于消费者行为研究。 根据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心路历程研究: 其中有一个“比较检验”阶段。当顾客对产品的期待感提高之际,她们就会下意识地反问自己“该商品真的适合自己吗?”、“有没有更合适的?”、“有没有更好的?”、“有没有更便宜的?”等等。 如果不提供3kg的A品牌洗衣粉,顾客很可能被迫将2kg的A品牌洗衣粉,与以前接触过的2kg的同品牌洗衣粉或其他品牌洗衣粉,对其功能功效、包装、颜色、香型和价格等做一比较检验。 如果这个阶段的顾客心理疑问得不到及时、便利的解决,顾客就会对挑选产生困惑,因“看看再回来”、“和家人商量一下再来”等下意识理由掉头离去。 因此,这是顾客易放弃购买的阶段,特别需要通过陈列有差别的备选品,来达到“临门一脚”的效果。比如提供两种洗衣粉,使其中一种包装的洗衣粉(2kg)明显优于另一种(3kg),简化了消费者的判断,使消费者只在这二者之间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对较优(2kg)洗衣粉的购买。
第二招:利用价格带进行品类优化
这是一个稍显复杂一点的品类管理案例。 在某小县城做了8年化妆品的L店,2006年遭遇区域性连锁H店在斜对街处开店的竞争。H店面积更大、装修新颖、店面设计漂亮、单品数量更多,人员训练有素……L店的销售量出现了大幅下滑。 经分析,得到2006年当地市场的化妆品消费行为特点: ①顾客以功能需求导向为主; ②顾客进店后以收集消费资讯为主; ③顾客没有明显需要帮助的表示前,店家的推销话语或跟随行动会导致顾客流失; ④指明品牌购买比例很小; ⑤顾客对功能功效需求最显著的三类是:A.美白祛斑类;B.保湿补水类;C.抗衰除皱类(含眼部保养)。 L店决定就顾客需求最显著的三个品类,在与主打品牌专柜基本等距的货架上,设立三个“功能功效护肤专区”,将此三个品类的单品,从各品牌集中陈列处拿出来,重复陈列到“功能功效护肤专区”去,每个品类均按价格从低到高陈列,再在每个标签上辅以功能功效的卖点文字。 此法实施一月后,L店销售额开始出现逐步回升。 我们以“美白祛斑品类”为例来做一个价格带分析,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 分析比较:图5和图6 ①竞争H店价格带(15元~388元)比我们L店宽(15元~78元),竞争店比我店满足的顾客面更宽; ②竞争H店“美白祛斑品类”的单品数20个,比我L店的14个多,易留下竞争H店比我L店品种丰满的印象; ③竞争H店的PP点在25元左右价位,比我L店PP点在47元左右低,说明我L店顾客群的消费能力比竞争H店要高,但竞争H店有一款高档产品,易留下我L店经营货品档次更高的印象; ④竞争H店有50%的单品价位在40元以下,而我L店却有43%的单品在40元以下,价格比较容易留下竞争H店的价格比我L店便宜的印象。 从以上四点比较可以看出,我L店的品类结构处于竞争劣势状态,必须进行品类结构调整。故增加:10元单品、45元单品、51元单品、350元单品;删除:15元、18元、35元、78元,单品数量不变,品类结构得到优化。 从图7比较可以看出:除40元以下单品占比,因我L店顾客消费能力本来就比竞争H店要高,故未予重视外,其他劣势已经转化为优势了。 ①购买15元或10元美白产品的是同一类顾客,我L店比竞争H店更低; ②买388元或150元祛斑产品者,是同一类顾客,我L店比竞争H店便宜; ③在我L店的PP点附近增加单品,更利于我店目标顾客比较和选购(含备选单品); ④在竞争H店的PP点附件,维持25元和27元两个价位单品,争抢竞争H店的主流顾客。一个多月后,L店的营业流水反弹。 第三招:分品类陈列提高客单价
为什么以前在国美电器的有些店中,电视机是分品牌独立陈列的,而最近改成了按电视机(全为平板式了)屏幕大小顺序陈列了? 虽然电视机与化妆品、调味品等决然不同,但品类管理的原则是相同的,许多技巧可相互借用。 在电视机按品牌陈列时,顾客常常会将该品牌电视机的功能和质量视为一样或基本一样的。而在品牌和质量一致前提下,顾客更容易决定购买价格便宜的电视机,导致客单价降低。 当电视机的陈列并不明显区分品牌,而是以屏幕大小做关联陈列时,顾客比较品牌出现困难,品牌成为次要考虑因素,而功能和质量突显出来。顾客对电视机功能的比较,明显比质量比较更容易,并普遍认为功能与质量是正比例关系。故而,顾客更容易决定购买功能更多、质量好的电视机,结果拉升了客单价。 我们可以认为:国美将电视机陈列从品牌陈列,改为品类陈列,是为了提高客单价。 其实,国美之外的其他品类杀手的某些品类,陈列为小品类柜或柜区时,不仅可以提高客单价,更可以带来诸多品类优化的效益。金苹果化妆品店的余老板说:当季的防晒产品,(主打品牌重复)陈列为品类专柜后,带来了客单价上升、购买率上升和连带销售率上升(注:连带销售率 = 产品销售数量 ÷ 开单数量)。 品类管理措施实际远远不只这些,只要经销商将复杂的品类管理,从最简单的实践开始做起,并且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获得成功。 经销商谨记:零售业是适者生存的游戏。“适”之本,在于让目标消费群能够以最便利和最小的成本(远不仅指价格)满足自己的购买需求。 (陈曦:博雅美容化妆品业咨询服务机构总经理、高级咨询顾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化妆洗涤用品分会副秘书长。)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陈曦)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