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当“民间玩意”遇到倪宝诚

2011-6-30 13:32| 查看: 126996| 评论: 0

摘要: 2011年4月22日,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一批推出了3件作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蓝田泥塑》的定价为3000万元,《王铎诗稿》的定价为6000万元,《全辽图》的定价为9000万元。首批份额产品于 ...

2011年4月22日,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一批推出了3件作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蓝田泥塑》的定价为3000万元,《王铎诗稿》的定价为6000万元,《全辽图》的定价为9000万元。首批份额产品于4月22日0点开始通过交通银行和广发银行预约登记。

截止到4月24日24时,《蓝田泥塑》共有2155人预约,《王铎诗稿》共有2131人预约,《全辽图》共有1276人预约。

泥塑这种在民间待了几个世纪的民间玩意作为艺术品出场,而且如此受到热捧,引发了一阵热议。

 

中原古老文化的见证

 

提到《蓝田泥塑》的文化现象,70岁高龄的倪宝诚老先生笑着说:“民间艺术备受重视,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按这个价值估算,我可以成为亿万富翁啦。”因为《蓝田泥塑》的作者王蓝田老先生的最宝贵作品几乎都在倪宝诚先生的家里。在诸多的民间艺术中,倪宝诚先生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浚县的“泥咕咕”和淮阳的“泥泥狗”了。和倪宝诚先生聊天,让我们对民间艺术有了更多了解,“其实泥咕咕是一项很了不起的艺术,就它的民间特性而言,可称得上是中国唯一的、至今仍然保存的原生态的艺术,它和淮阳的泥泥狗并驾齐驱成为中原古老文化的见证。”倪宝诚先生说。

泥咕咕又叫咕咕鸡,是一种男性生殖文化的符号,这种民俗验证了鸟的文化。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鸟的信仰发展到生殖的崇拜。因此它是最古老、最原生态的。

很多人仅仅以为它是一个哨子,或是一个玩具,它的性能和文化被贬低了,当我们一一去破解那些纯朴的色彩和造型背后的文化寓意时,才会发现,它们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工资的一半几乎都用来收藏

 

民间艺术的收藏不像收藏名家字画、珠宝玉器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流通换来经济上的收入,所以倪宝诚先生的收藏可以说是纯粹的爱好了。他曾为此翻山越岭,因为最贫穷的地方往往聚集了最多的民间艺术品。倪宝诚先生说,曾经因为自己的过分投入惹得夫人生了气,夫人说如果再往家里带这些破玩意就摔了它们。不过,最终夫人还是被倪宝诚先生的爱好感染,不再说类似的气话,以至于后来家里像个民俗博物馆。

倪宝诚先生说:没计算过买这些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只知道工资的一半都用来收藏了。从来没想过这些东西有一天会升值多少,也没想过要把它们卖给谁,只要看着这些濒临消失的物品在他的眼前存放着,他就高兴。他精心地给它们拍照,细心挖掘每一样物品的来龙去脉。

说起这些陈旧的玩意,倪宝诚先生的话语犹如串珠。“泥泥狗”的原始图腾和伏羲女娲的久远传说;“人面猴”和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草帽老虎”和“古磨成亲,结草为扇”;“灶王爷”的由来……真不愧是民俗专家啊!

 

背着案板和刀子的日本收藏家

 

蓝田泥塑引发的冲击波,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去回顾河南的艺术珍宝,几乎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大多数国人一直认为民间艺术品只是“游商贩售的儿童玩具”,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上不得台面。在政府和新闻媒体对民间艺术品的介绍当中,也很少提到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些拥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外国人,却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发现中国民间艺术品中的精粹,他们用不可思议的价钱“廉价”地购买大量的民间珍品。

一个喜欢收藏的日本人,收藏了很多国家的民间艺术品。他四处打听中国的民间艺术品销售渠道,几经周折找到了郑州的倪宝诚先生。敲开倪宝诚先生的家门,他背上背着日本产的案板,手里握着日本产的刀。这种架势有点让人难以招架,然而在日本的文化中,意思是他和倪宝诚先生的交往是很家常的,进了倪宝诚先生的家就像进了自己家一样。

倪宝诚先生给他推荐了浚县一位做“泥咕咕”的民间艺人,并事先和他沟通好每件“泥咕咕”至少要60元,这个价位对这位日本收藏家来说已经非常便宜了,而在当时,60元一个“泥咕咕”却是这位民间老艺人想都不敢想的天价。

粗略估算,倪宝诚先生至少接待过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有的是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有的是专家学者,也有慕名而来的民间文化爱好者。与此同时,倪宝诚先生也为很多为基本生存而奔波的民间艺人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

 

 民俗专家成就了民间玩意

 

当年倪宝诚先生背着背包、照相机以及妻子为他准备的干粮上山下乡时,根本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被赋予什么“民俗专家”的称号。农历正月,浚县大山古庙会;农历二月,淮阳的人祖庙会;农历三月,登封嵩山庙会;还有南阳方程小顶山的古会。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他喜欢的“宝贝”,有无穷无尽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隐藏其中。

从这些农村传统的民俗节日里,倪宝诚先生搜集了各类民间艺术品,动的有狮舞、龙舞、社火;静的有剪纸、玩具、泥塑、木雕、石雕、刺绣。还有那些早已失传的纺线锤、月饼模子、油灯盏儿、抽旱烟用的竹烟袋和民间舀汤用的木勺、民间陶瓷器皿、木版门神、灶画等。

倪宝诚先生说,这上万件的藏品大都是老一辈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以及民俗节日中的儿童耍物。然而,就是这些看上去极为平凡的物件,却为他展现出了一个多彩、奇异、浪漫的乡土艺术世界。

“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越多,收藏、保护民间艺术品的决心就越大,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民间记忆,如果失掉它们,就失掉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根,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倪宝诚先生又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工作专家。

为了寻觅一位远近驰名的剪纸老艺人,他曾徒步在豫西的山区走了近30里的夜路。他十分忧虑地说:有些民间艺人已经80多岁,如果不及时采访、整理他们的绝技,有可能一年后他们就与世长辞了。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民间工艺的继承面临重大的断代危机,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已经到了亟须抢救的时候了。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物件成了古董,甚或价值连城,那也是因为它们有幸遇到了倪宝诚先生吧。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8:27 , Processed in 0.0363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