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而言,中国白酒的““泛高端化””是企业应对行业整合的自然反应。这种自然反应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高端化对于强化品牌根基至关重要。对一线名酒而言,品牌力处于下风,意味着全国市场的被动,对于省区、地区品牌而言,一旦中高档百元主流价格带升位为200元以上,或者次高端市场明显扩容,将经受强势品牌的巨大冲击,整体品牌力经受巨大考验,更多的省区、地区品牌将被全国性强势品牌定点除根。 第二,高端化必然带来产品结构的升级,从而带来利润水平的变化,高端化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将会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 第三,高端化带来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品牌的高端化不是仅仅表现在竞争地位和利润水平上,还表现在企业的运营模式上。实际上,高端化的运营需要的不仅是品牌基础、品牌创新,除了茅台、五粮液这两个品牌,还没有哪个品牌还能够不一套好的营销模式就能成为顺利实现高端化。 全国性白酒如洋河,区域型白酒如衡水老白干,整个组织建设、营销模式所展现的优势都是厚积薄发的效果,不是一年、两年就形成的。那么,尚未高端化的企业或者高端化失败的企业,必定在营销模式和组织建设上落后优秀企业,而且,这种落后也成为了很多企业的致命伤。 21世纪的前10年,白酒品牌都在谋求中高档升级。可以说,“十二五”期间,行业的主要任务还是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情况不同的是,前10年已经成就了名酒品牌的中高档升级,同时,也将很多版块、省区、地区品牌拉到了百元主销价格带。 今后10年,白酒品牌升级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主要体现在:第一,传统高端品牌呈“群殴”状;第二,前10年升级比较成功的白酒品牌大举全国化;第三,省区、地区品牌全线高端化。所以说,“十五”、“十一五”期间,白酒品牌在行业中还各有分工,专注于哪一个价格带、哪一个地区去挖掘自身的优势,而现在则不同,全国、板块、省区、地区的品牌都进入“高端红海”,开心了广告商、渠道商,苦了厂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必须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高端化,高端化的发展必然加速行业的马太效应,最终成就的品牌不会很多,而且更多的向名酒聚焦。不管是名酒还是非名酒,必须避免被高端化“拖死”。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经验。国外葡萄酒有很多小品牌、“窄众品牌”、“小区域品牌”,很多都能作出自身的特色,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中国白酒,省区、地区白酒企业如不能在自身的工艺上、品牌文化这些本质项目作出差异,形成积淀,将非常被动,很难依靠自身的白酒主业获得大的提升,甚至丢失自身的根据地市场。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17 06:40 , Processed in 0.0475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