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近年来,无论是产能还是应用面积,生物农药在我国都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截至 2009 年,我国各类生物农药年产量已经接近 13 万吨制剂,应用面积约4 亿-5亿亩(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农药制品生产与应用大国。 “但这些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整体水平的落后,尤其是品种、质量及原始创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蒋细良表示,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的登记数量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在该领域技术实力与创新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而目前我国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美国是世界上登记生物农药品种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 有关生物农药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有效成分有关还与剂型密切相关。据业内人士介绍,发达国家针对一种有效成分往往能开发出多种高效剂型,而我国一般只能开发出1-2种有效剂型。如Bt制剂,国外有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微胶囊剂、油悬浮剂、纯毒蛋白油剂等,而我国主要是水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抗生素类农药国外一般是先提纯再制剂,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而国内有效成分提取纯度不高,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低。此外,在制剂过程中使用的一些专有的辅剂我国尚不能生产,这也影响了制剂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形成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蒋细良认为,短期内,我国应该对国内已研究开发的一些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品种,如中生菌素、武夷菌素、绿僵菌、白僵菌、芽孢杆菌等进行深度开发,使之形成大品种;而从长远看,我国则需要加强生物农药基础研究,在全国建立3-5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而在国际上,生物农药市场主要由先正大、孟山都、杜邦、陶氏等7家大公司控制,其销售量占全球生物农药销量的90%。这些企业集成度高、研发能力强,一旦研究机构发现的有潜力的品种进入这些公司,能够有效实现产业化,进而迅速抢占市场。 “我国生物农药企业相当一部分还是乡镇企业,既无力进行技术更新与技术改造,也不具备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市场竞争力较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表示,产业化能力不强是我国生物农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绊脚石”。 生物农药的产业化过程需要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20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事实上,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生产企业要面对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加工工艺、生产成本等问题,如果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其结果往往是产品面市遥遥无期,有些很有潜力形成大产品的品种也只能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 对此,邱德文认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选择若干产业基础良好的生物农药企业,在政策、资金、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扶持,使之成为引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促进、带动产业化。 邱德文表示,我国有必要通过市场机制和计划调控相结合的手段,重组一些生物农药企业,形成规模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5-8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生物农药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生物农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编辑:张迎辉 zhangyinghui_888@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57 , Processed in 0.0489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